http://center.cnpc.com.cn/pic/0/00/09/39/93925_693517.jpg
自动化生产
http://center.cnpc.com.cn/pic/0/00/09/39/93926_231519.jpg
精细化打磨

  即将过去的2017年,是宝鸡钢管控股的上海宝世威公司值得浓墨书写的一年。从高钢级油气输送管、超长桩管到超大口径输水管,这家螺旋焊管生产企业,实现了从过去“一‘管’独大”到如今“多‘管’齐发”的转型升级。这一年,也是宝世威公司充满艰辛和挑战的一年。面对石油装备市场寒冬持续、企业连续三年亏损的严峻现实,这个公司突破惯性思维、精准发力,成功挺进输水管线市场,逆势拿下11.5万吨制管大单。截至12月26日,宝世威公司累计生产合同管14.37万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7%,实现订货16.75万吨,同比增利3000余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宝世威公司在石油装备市场“萧瑟的长冬”中是如何逆势重生并稳步迈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呢?

  新形势需有新理念。创新经营思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破冰,从拓展新视野起步——

  搏击市场

  转变固守本土的旧思维

  “2017年能扭亏为盈,盐龙湖饮水工程制管项目的成功运作功不可没。”宝世威公司总经理王林博告诉记者,拿下这个跟了近2年的项目,是企业坚持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转变旧思维开拓新市场的成功案例。

  作为宝鸡钢管公司推进海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2004年5月,宝世威公司在上海宝山建成投产。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装备,加之赶上国内油气管道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连年盈利。

  然而,2014年开始的这轮国际油价下跌和持续低位徘徊,宝世威公司未能幸免,订单锐减,承压经营,苦苦挣扎在盈亏边缘。

  地处上海,远离国家在建重大油气管线工程,企业何去何从?竞争力又在哪里?

  通过形势分析和市场研判,这个公司管理层意识到:固守“本土”已非良策,转变经营思路,开拓新视野,进军新领域,迫在眉睫!

  探索的目光和触角首先投向了从未涉足过的桩管和水管领域。一番搏杀,加上地缘优势,加拿大、哥斯达黎加、阿联酋等多笔超长桩管出口合同相继签约,企业经营开始有了“暖意”。

  2016年下半年,关注已久的盐龙湖饮水工程终于上马启动,这让苦苦寻找输水管市场突破口的宝世威公司为之一振。

  作为江苏省盐城市最大的饮用水工程,这个项目由政府督办,管理严格,运作规范,订货量大,标准要求高,是公认的优质项目。也正因为如此,首次进军该领域的宝世威公司铁了心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就在销售团队全力准备竞标的节骨眼上,技术部门提出该项目钢管管径达到2.42米,超出常规油气输送管近一倍,22毫米的壁厚在同类产品中也很少见,公司技术、工艺、设备面临巨大考验不说,受厂房立柱影响,也缺乏足够空间生产这种“大胖子”钢管。

  如何防范安全风险?到底能不能干?还参不参与竞标?

  “厂房立柱不能动,那就拓宽思维在原料板宽、非承重墙体等可以调整的方面想办法。”观大事,谋全局。宝世威公司领导班子再三权衡后认为,只有主动开辟新阵地才是御冬之道!盐龙湖项目是打响品牌的关键战役,竞标不但要参加,而且志在必得!

  2017年4月初,经过8轮艰苦谈判,这个公司凭借在业界的“金字招牌”一举中标,累计揽得盐龙湖项目11.5万吨制管任务,合同金额近5亿元人民币,成为宝鸡钢管近十年开拓社会市场最大一单,标志着该公司区域化营销思路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新问题需有新思维。开拓内外市场,要抢抓一切机会。成功,从突破惯性思维开始——

  智慧营销

  跳出孤军奋战的旧模式

  事实证明,宝世威领导班子打破常规、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科学决策,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再上台阶的突破点,推动了该公司在华东输水管线市场的快速崛起。

  项目入怀,同样也反映出这个公司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这种转变在销售人员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过去大多是等客上门,而现在他们要放下身段,挨家挨户找活干。

  闯市场难,闯社会市场更难,在社会市场中抢抓优质订单难上加难。说起当初破格入围盐龙湖制管项目竞标单位的艰辛,王林博至今记忆犹新:“建厂十多年来,我们主要生产高钢级大壁厚油气管线钢管,要让甲方相信我们做输水管也是一流的,销售和技术团队真是吃了不少苦!”

  与众多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石油旗下的宝世威公司拥有甲方极为看重的EPC工程总承包经验和国家重大管线制管业绩,但也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存在成本偏高的问题。

  怎样发挥核心优势?如何扬长补短?

  经过周密策划,这个公司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与民营战略合作伙伴的联营联销,并按项目关键节点详细编制了进度计划。同时,狠下功夫反复核算人工、物料等成本费用,精细到每一吨原料、每一平方米防腐,甚至每个小时的产量,真正做到合理报价,成功补上了与民营企业同台竞争的价格短板。

  技术创新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前提和支撑。当前方合同还在紧锣密鼓商谈时,后方的技术改造方案已在热烈的讨论中新鲜出炉并迅速付诸实施。仅仅30天,制管线工艺改进、焊管成型上限提升至2438毫米、防腐车间从钢管倒运上线到喷淋冷却的所有工位全部改造完毕……如此高的效率令许多专业厂家惊叹不已,也为该公司一举中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入围到商务谈判到投标,每步都考验着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速度与创新能力。”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王伸庆告诉记者,几轮谈判下来,宝世威团队特有的敬业、坚韧、专业以及敢于承压、善于合作等优秀品质,深深打动了甲方和合作方,赢得了他们对宝世威产品质量、供管能力、服务水平和品牌信誉的高度认可,彼此还建立了牢靠的工作关系和深深的朋友情意。

  合同签订之后,随着生产组织的快速推进,经营资金紧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不给存在同样困难的总部带来更多压力,宝世威管理层及时主动寻求合法合规、可靠双赢的融资合作,又一次成功化解了燃眉之急。

  新常态需有新动力。持续降低成本,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之一。发力,从精益管控入手——

  精准施策

  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

  盐龙湖项目是宝世威公司首次进入输水管线市场的力作,也是这个公司2016年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以来的重大成果,在破解企业生存、发展难题方面价值突出,意义重大。

  2017年4月初,首批5000吨合同管开工生产时,干部员工踌躇满志,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优质项目不仅能让企业走出困境,也会极大改善自己的收入。

  然而,现实很骨感。虽说是输水管,但制管技术要求堪比长输油气管。由于原料宽度、钢管直径达到生产机组上限,制管难度更是超出想象。量产之初,设备频繁出现故障,成型、焊接等关键工序质量极不稳定,修修补补,一天生产不了几根管子,甲方看了直摇头。

  按合同规定的交货期测算,月产量需保持在1.5万吨以上,这几乎是该公司初期生产量的一倍,生产组织、安全管理、物流储运、成本管控等等面临诸多困难,员工也认为仅凭现有条件,根本不可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突破生产瓶颈?怎样提升员工士气?

  “盐龙湖项目的成败,与每个员工密不可分。”宝世威公司党委书记吴在盛坦言,扭亏解困是一场硬仗、苦仗,没有退路!

  关键时刻,宝鸡钢管公司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火速调集成型、焊接、检测等集团公司级专家,奔赴上海技术攻关,并从所属成员企业中选派支援团队,第一时间充实到宝世威公司生产一线。

  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力。当设备运行难题攻克之后,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对于仍处在“寒冬”中的宝世威公司来说不仅极为重要,而且科学可行。

  为此,这个公司主动变革:精干生产一线领导班子,全面梳理生产管理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专门设立了力度空前的超产奖,并广泛开展了“两保两争”“大干盐龙湖”等主题劳动竞赛,一场用智慧与激情演绎的优质保供协奏曲拉开帷幕。

  有道是,观念一变天地宽。跳出旧框框束缚的宝世威员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用不服输、不言败的韧劲和毅力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焊管生产24小时全天候运转,储运按小时卡住生产节点……

  “按期履约已没有悬念。”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李军峰感慨地说,由于措施得力,虽然人员略有减少,但产量、利润上去了,成材率、质量等主要生产指标持续向好,吨钢成本稳中有降。

  截至12月26日,这个公司已累计完成盐龙湖合同管超过10万吨,产量连续4个月站上测算线,并创造了单月单机组制管2万吨的新纪录。

  在改革中激发全员活力,在创新中拓宽前行道路。虽然身处逆势,但宝世威公司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在“寒冬”中砥砺前行,迎接“春天”!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