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养护人员正在修复护栏
城管队员对破损的行道砖进行信息采集
约5平方米的路面上,分布着9个井盖
琴桥上一块写着“综合管线”的井盖破损
地面上的窨井盖,花坛边的行道砖,埋在地里的电缆线……一不小心,它们就找不到主人了。一旦它们“生病”——破损、掉落或从地里冒出
来,且不说这些“无主”的市政公用设施该如何继续服务城市,就连最基本的使用安全也未必能达到。
原本服务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为何会变成无人认领的“孤儿”?如何让它们迅速找到自己的主人?怎样快速发现它们的问题并及时修复?记者
对此展开调查。
市政公用设施咋就成了“孤儿”
漫步城市,窨井盖是最常见的设施。昨天,记者在百丈东路上看到,从甬港北路到彩虹北路短短500多米的距离,道路北侧平均不到十米就有一
个窨井盖,这些井盖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有的是格栅款,上面大多写着“雨”“污”“市政”等字样。而在姚隘路上茅巷口,一段10米长的道
路上就有6个井盖。
据了解,在我市老城区许多道路上,基本上不到30米就能见着一个井盖,上面镌刻着“水”“雨”“污”“绿化”“热”“电力”等各色字样,
让人一看就明白它们各自的身份:“水”为自来水管井,一般属于自来水公司;“雨”“污”分别为雨水管井和污水管井,属于城管部门;“综合”
线路相对复杂,往往因一次性施工需要,将各种电缆线汇总于一个井盖之下。“城市道路上的井盖分别属于十余个业主单位,大多数井盖上面有标
识。”镇海区城管局高级工程师芦东芳说。
“不过,在日常巡查中,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不能很快明确业主的市政设施。”镇海区市政养护中心工作人员刘凯说,“以窨井盖为例,市政
养护巡查人员就曾在大通路与定海路西北7米处发现有井盖破损严重,短时间内无法通过井盖的形状和上面的标识判定该井盖的产权单位。”
除了井盖,行道砖、护栏等也经常会找不到主人。“普通人可能很难理解,铺在人行道上或是花坛沿上的行道砖,怎么会找不到主人?其实,
这涉及道路业主的划分。”刘凯解释,两条相连或相关的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养护管理,在它们的交叉处,如果行道砖或护栏发生损坏,
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找到主人。
此外,部分小区在建设过程中会有2米左右的“红线退让”部分,这块退让部分经常与市政管养道路接壤,看上去属于城市道路,实际上却属于
小区物业管理范围。这部分土地上的设施出现破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确权。
谁来为城市公用设施“兜底”
“除了一些废弃的设施外,城市中发挥作用的公用设施其实是有主的,但有时候因种种原因不能马上找到主人。”镇海智慧城管中心主任赵亚
波说。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座宜居的城市,是建起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市政设施是城市服务。
基本设施,一旦缺失,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不便,甚至因此而产生安全隐患。由于一时找不到主人,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修复,镇海区从
2012年启动“无主”市政设施应急“代整治”行动,为全省首创。
“所谓‘代整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实在找不到主人的受损市政公用设施使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对有主设施
进行应急维护,随后向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追偿。”赵亚波介绍,有一次,智慧城管中心在深夜接到热线电话,称渣土掉在地上,会影响第二天的道
路通行,于是迅速启动“代整治”行动,安排养护单位当夜处置,事后联系交警,寻找掉渣的车辆进行追偿。
据悉,招宝山、庄市、骆驼、蛟川四个街道在“代整治”行动启动前,每个月有七八十处“无主”设施需要处置,而到了2017年,全年仅有120
余件;今年上半年只有3件真正“无主”的设施需要处置。
这一趋势从“代整治”资金使用上也得到了印证。镇海区智慧城管的“代整治”行动一经提出,就得到政府支持,由财政提供专项资金用于应
急“代整治”。刚开始那几年,“代整治”资金每年需要三四十万元,而到2017年,“代整治”专项资金只动用了不到10万元。
“无主”设施的减少和“代整治”资金的节省,得益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无主”设施改造后随即明确养护单位;紧急处置后的市政公用设施,
也对业主进行了备案,以后该设施或同类设施发生问题,马上就能找到主人,真正实现了“市政孤儿”的认“主”归“宗”。此外,随着智慧城管监
督作用的逐渐发挥,各街道也建立起长效的养护管理机制,同时加强经费落实,使整个区域的市政公用设施运行逐步优化。如骆驼街道通过招标管理
落实专业机构,对辖区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无主”设施“代整治”,无疑为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兜了底,基本能实现城市公用设施“零延误”抢修、“零隐患”运行。在去年全市“灵桥
杯”道路平坦行动考核中,镇海区23条市政道路综合完好率超过93%,为全市第一,路面坑洞在巡查发现后2小时内处置完毕。
城市管理如何查漏补缺
分布在城市里的每一件设施,基本上有自己的主人,作为这些设施的业主,承担着市政公用设施巡查、管理、维护等责任。可一旦这些市政设施
被遗忘或遗弃,我们该如何去发现?
“智慧城管”仿佛城市的“眼睛”,它对所辖区域人们目力所及范围内的市政设施状况起着监管作用,包括邮筒、路名牌、路灯箱、井盖、城市
围墙、广告牌等180余个小类,都在其监管之下。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寻找责任单位并修复。如“井盖沉降超过3厘米、破损超过25平方厘米”
“人行道破损超过0.3平方米(中心城区)或0.5平方米(城乡接合部)”,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智慧城管”会通过反馈机制,反映到相关部门。
“智慧城管”的两头,一头是庞大的巡查网络,一头是建设、市政、园林、环卫、电力、通信等60个市级城市设施相关责任部门和数百家区县(市)
级责任单位。其前端的巡查网络,除了遍布全市的摄像监控系统外,还有数百名网格员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目前,全市约500平方公里面积实现了
“智慧城管”覆盖,单元网格超过6000个。哪个地方属于低洼积水点,哪个地方窨井盖丢失了,哪个地方有人乱停车或出现占道经营等问题,都可以
在智慧城管平台上查看。
监督员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后,将图片上传至“智慧城管”系统,系统分类梳理寻找市政设施主人,有些紧急事项启动“代整治”,非紧急类事项由
相关部门确权后处理;待整治或整改完成后,由核查人员核实,核实情况也由对比图作为印证,确保问题圆满解决。
镇海区的“无主”市政设施“代整治”行动,在全市各地得以推广。鄞州区于2015年11月正式启动智慧城管“代整治”工作,在实际管理中,主
要将三种具体情况纳入“代整治”范围。一是无主设施或责任权属不清,需进行兜底和应急处置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二是责任权属暂时无法查明且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必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置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三是地处住宅小区外围红线范围内,上级督办、群众投诉、网格员采集的,可作
零星修补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代整治’工作是城市管理的一次探索与尝试,是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的重要
举措之一。它的初衷正是为了解决‘看得到的问题无人管’现象,而为民办实事就该把这些具体问题落到实处。”鄞州区智慧城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慈溪智慧城管中心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无主”设施治理,即对责任权属暂时无法查明且存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城市管理问题,通过“代整治”来解
决。前期,慈溪智慧城管中心在落实人员巡查、抓好现场勘验排摸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井盖缺失破损、卫计设施残缺等问题登记入档,并做好总结归
纳。在此基础上,积极咨询相关权属单位,2017年初登报公示95处存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无主设施,至9月中旬仍存有20处破损缺失井盖、69处破旧
卫计设施无人认领。为进一步消除影响,慈溪智慧城管中心对这89处“无主”设施进行清理整治,为市政公用设施“兜底”。
江北区为城市道路桥梁买保险
为推动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日前,江北探索城市道路桥梁综合保险,对区域内97条城市道路、64座桥梁、200余公里排水管网、泵站闸门以及
上述工程的市政附属设施(含护栏、挡车柱等)进行“保险+服务”,即一方面为道路桥梁承保设施完好保障,另一方面提供设施动态监(检)测服务。
这份保险除了包含常规的设施综合保险服务外,新增了设施坍塌(倒塌)、断裂全部风险扩展条款和公众责任保险、团体建筑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
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深夜,东部新城一处建筑工地的大门前,几名工人正忙着用高压水枪等工具,清理着门前道路上洒落的渣土和碎石。在主管单位强化了施工现场
进出口环境整治以后,每处工地都对进出口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
但是,如果一辆渣土车连夜赶路时,因为密闭不严,将内容物洒了出来,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了威胁,而这辆干了坏事的渣土车已经一走了之,
那又该怎么办?镇海区城管部门的做法是:迅速启动“代整治”行动,安排养护单位当夜处置,事后联系交警,寻找掉渣的车辆进行追偿。
现代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需求,为其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这些年,我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让市民充分享受到公
共服务带来的便利。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公用设施成了无人维护的“孤儿”。为此,镇海区在全省首创“无主”市政设施应急“代整治”
行动:对实在找不到主人的受损设施,使用专项资金进行维修;对有主设施进行应急维护,随后向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追偿。此举将城市公用设施受损
对市民造成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基本实现了城市公用设施“零延误”抢修、“零隐患”运行。
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担当。“无主”市政设施应急“代整治”行动,是推动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的一项重要举措。唯有把管理落实到“细枝末节”,我们的城市才会更有“温度”。
【文章来源:宁波新闻】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