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务行业正处于城市更新战略驱动下的转型关键期,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形成闭环,财政支持机制持续完善,行业发展呈现"存量提质"与"智慧升级"双轮驱动特征。
以下从国家政策框架、地方实践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及行业发展现状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国家层面已构建起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升级为抓手的政策体系。
用水总量双控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构成行业发展的硬性约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发改环资〔2023〕1193号)明确,到2025年全国用水总量需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以上,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等重点区域60%以上县级行政区需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这一政策通过省、市、县三级指标管理体系,倒逼水务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管理"转型。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设定量化攻坚目标:到2025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突破7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水环境敏感地区全面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硬件建设方面需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
政策工具箱进一步丰富,2024年3月发布的《节约用水条例》作为首部节水领域行政法规,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形成协同,构建起"节约-治理-回用"全链条政策支撑。
技术标准体系同步升级,2025年水利部密集发布《地下水库工程设计导则》(SL/T 838—2025)、《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法水工隧洞工程技术规范》(SL/T 839—2025)等7项行业标准,9月进一步出台《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规程》等5项标准,涵盖水资源保护、泵站检测等关键领域,为工程建设与运营提供技术规范。
地方政府结合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水务治理模式。
上海以"1+10+X"政策体系为框架,创新构建地下管网"四张图"管理模式(设施图、隐患图、治理图、监测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超大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更新提供可复制经验。
合肥则通过水务一体化改革实现效率跃升,合肥水务集团从单一供水业务拓展至"原水-供水-排水-净水"全产业链,管网综合漏损率从2017年的13.55%降至2024年的6.94%,居民水表出户率达97%,二次供水泵房接管率超99%,成为中小城市水务提质增效的典范。
重点流域与区域协同成为地方实践新趋势。
辽宁省获新开发银行14.6亿元贷款支持,重点投向管网工程、生态修复及智慧水务项目,强化辽河流域水环境治理;
龙岩市则通过《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龙岩市汀江保护条例》构建2717人河湖长责任网络,将流域治理责任细化至"最后一公里"。
这种"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的地方实践,有效衔接了国家政策要求与区域发展需求。
中央与地方形成多层次资金保障体系,为水务行业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中央专项债券持续发力,国务院明确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部分资金定向用于水务设施更新;2025年云南省已将369亿元新增专项债务转贷州(市),重点支持存量PPP项目建设。
城市更新专项补贴向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选定不超过20个城市给予固定补贴,标准按地区差异化设置:东部地区每市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和直辖市不超过12亿元,资金重点投向地下管线更新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不断完善,PPP新机制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供排水项目,强调"防范新增政府隐性债务"与"保障合理融资需求"并重。
2024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3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家水网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成为投资重点,社会资本在智慧水务、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