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湖北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城市更新篇——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北推进城市更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成效。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丰雷、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万滋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一级巡视员胡继红、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靳宏强,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局长蔡松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五五”期间,湖北会从关键方向推进城市更新:推进解放大道、武珞路、汉阳大道三条城市轴线沿线片区更新。重点打造黄家湖、后湖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推动新汉阳站、天河站、武汉站三大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改造,加强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和能力建设,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房屋市政工程和既有房屋安全监管。
“十四五”以来,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2.89%提升至2024年的66.35%,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7800余个,完成投资额近3500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4万个、惠及270万户居民;巧用“城市角落”建成口袋公园1300余个,开放共享公园绿地1200余公顷,为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提供了场所;建设改造各类供水、供气、排水管网管线2.7万公里,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宜昌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武汉、宜昌入选全国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襄阳、宜昌、孝感入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第一,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探索。在城市存量更新提质与增量小区开发建设中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选定10个项目开展省级试点,通过重组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各类支持政策、链接外部服务资源,打造“住、吃、游、购、娱、医、养”全生态服务,重构房地产商业模式,推动房地产从“建房子、卖房子”向“既建房子卖房子、又造服务卖服务”转变。 二是危旧房改造蹚出新路。积极探索危旧房改造“产权人自主更新”模式,消除旧居的隐患,建起新家的温暖,留住城市的记忆,汇聚民心的力量。全省已有48个项目采取“原拆原建”方式推进老房更新,6500余户居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 三是旧区改造提质增效。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1.32万户、城中村改造3.5万户,让居民群众真切体验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有住宅加梯纳入《湖北省电梯安全条例》专章,加装更新电梯超过1万部,十几年没下楼的“悬空老人”能够方便出行。 四是完整社区建设不断升级。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采取嵌入社区盒子等方式,集成解决幸福食堂、四点半课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需求,补齐居住社区建设短板,完整社区覆盖率达30%,4个社区入选国家级完整社区试点。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17个市州全部建成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350万个联网车位实现闲置车位全市调控、错时共享,驶离付费、无感支付将停车离场时间由40秒以上压缩至5秒以内,“停车难”正在变得“好停车”。 第二,公共空间持续焕新。 一是增“绿”量。坚持“串园连山活水”,用5100公里荆楚绿道串联城市生活。完善“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口袋公园(游园)”公园体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较“十三五”末提高1.9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十三五”末提高3.88个百分点,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二是提“精”度。更换新型窨井盖15万个,解决“跳跳盖”问题,守护了群众“脚下的安全”。坚持“策投建管营”理念,依托城市公厕、闲置用房和小微空间精心打造的城市驿站,不仅为城管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歇脚点,也成为集饮水、充电、售卖、休憩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共享空间。 三是植“文”化。全省44片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19片完成保护更新,历史建筑数量增加至4455处、实现翻番,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生。武汉昙华林、荆州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批可复制经验做法。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603文创园通过植入新业态,让老厂房蝶变城市新地标。 第三,生态颜值持续擦亮。 一是山水交融的格局更凸显。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保证重要山水景观视廊的连通性,努力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依山就势、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照纹劈柴”,将城市轻轻安放在山水之间。45个城市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 二是垃圾污水的治理更深入。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县城餐厨垃圾实现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建筑垃圾实现“产、运、消”三联单闭环管理。探索“厂网一体、按效付费”新机制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改造,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5%,污水处理厂BOD进水浓度提升至100毫克/升,县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100%,沿江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生态绣带,荆楚大地再现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生态美景。 三是绿色低碳的转型更系统。大力推动绿色建材产业提升和建造方式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绿色建筑,促进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住房、绿色生活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国率先出台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新建建筑节能率提升至72%。 第四,安全韧性持续提升。 一方面,基础设施更具韧性。全省城市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供气管网长度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27.89%、15.22%,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供水供气行业满意度均超过99%,“优质水”“安全气”走进千家万户。国家供水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基地、国家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救援基地落户武汉,辐射范围涵盖鄂湘赣3省。 另一方面,科技赋能深入推进。17个市州CIM平台全部上线运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全部建成,初步实现城市风险防控与治理效能的“一网统管、一屏通览”。省市县三级一体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17个市州本级、55个县市完成部署,城市风险防控正加快从“人海战术”向“智慧防范”转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