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智能电网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等诸多先进技术和原有的电网设施进行高度融合与集成,形成新型电网,代表了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就输电环节而言,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建设输变电设备状态集中监测中心,实现对特高压线路、重要输电走廊、大跨越、灾害多发区的环境参数和运行状态参数的集中实时监测和灾害预警。就变电环节而言,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中将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建设作为智能变电站的重要内容。智能变电站通过状态监测单元实现变压器油色谱、组合电器局部放电、避雷器全电流等主要设备及其重要参数的在线监测,为电网设备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016年7月,智能电网建设再次被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大项目。该规划提出: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2016年12月,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提出:推进“互联网+”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建设智能变电站,推广应用在线监测、状态诊断、智能巡检系统,建立电网对山火、冰灾、台风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安全预警体系。2017年2月,能源局发布《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制定实施《关于推进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各省(区、市)具体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智能电网2030战略》,推动建立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体系。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智能化基础的输变电监测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二)通信需求越来越旺盛
近年来,我国通信业务呈现几何增长,电力通信需求也日益旺盛,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通信的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智能电网建设离不开电力通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正在社会的各个行业生根发芽。作为曾经具备雄厚通信技术基础的电力行业,更是走在各行业前列。
在用电信息采集方面,以往抄表往往需要电网员工走家串户人工抄表,劳动强度高、效率低、还容易出现错抄、漏抄等问题。如今,随着智能电表的出现,远程抄表、线上充值、远程结算成为新的模式,这大大减少了基层员工的工作量,提高了用电信息的采集的效率和准确率。
智能电表大大方便了用电信息采集,但智能电表的有效运行则需要强大、覆盖范围更广的电力通信网支撑。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国家电网将建成国际上最大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全域39500万户的智能电表全覆盖。届时,大量的数据传输,都将依赖于电力通信网络。
此外,用户侧需求响应领域对电力通信的需求也呈现日益增长之势。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有效平抑电网负荷峰谷差,未来居民家中的空调、热水器等家电都可以接入电力通信网,根据电网实时负荷智能启停。
(三)智能巡检机器人
智能巡检机器人属于输变电监测行业的新兴子行业,其基本功能为移动监测平台,属于检测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融合的新型监测设备,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开闭所等场所内的电力设备进行带电监测,其产生及推广是基于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在智能电网建设布局中,积极利用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手段发展智能作业,提升电力行业的作业效率,提升供电可靠性,降低成本,已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场景包括电网相关的变电站、换流站、配电站、发电厂变电场所等。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智能电网改造通常存在区域内先行试点、逐步普及,再到不同区域推广、全国推行的过程,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也不例外。浙江省是国家电网体系内最早试点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区域,对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推广普及走在全国前列,随着智能巡检机器人在浙江省范围内规模化的成功示范应用,其他省份的推广也渐次展开。
(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在发电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整合社会范围内的电力需求,同时能够预测一段时间内的用电负荷,发电领域依据信息报告进行有步骤、有策略的间歇性发电,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输电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搜集和处理输电线路中各类信息,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网损害率,有利于智能电网的落成。在用电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广大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先进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有意识地引导社会范围内的节能用电理念,推动电力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二、不利因素
(一)尚有智能电网的技术难题需解决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电力需求高速增长,地区间的电能消费量差别逐渐增大,中国电力供给与需求分布存在以下特点:能源方面,水能主要在西南地区,煤炭分布于陕西、山西、内蒙古西部“三西”地区;负荷则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电力供给的可获得性、非歧视性、可承受性,面临区域间人口及电力供需不均衡给智能电网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未来将有大量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及其他形式发电接入电网,要求配电网具备灵活重构、和阴流优化、清洁能源接纳能力,这对于智能电网的技术要求也是一种挑战。
(二)电力改革尚未完善,电网企业负担较重
相对于其他工业,中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电网从建立之初就是一张统一的大电网,自然垄断是其基本属性。多年来,电网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电网由国有企业垄断运营,电价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确定,采取“财政补贴向用电户收费”的模式,具备非常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特征。电网虽然已经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离,但是由于缺少市场竞争,在输电、配电、售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电力体制正在改革,但由于电力改革尚未完善,服务机制尚不健全,电网企业实际承担了较多的服务社会的责任,如落后地区的城网改造、“村村通电”工程、居民用电无偿维修服务等,因此负担较重,不利于电网企业实现对智能电网的大力投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