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由此,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所谓韧性安全城市,是指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在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具有抗扰、恢复、适应的过程或能力的城市。2024年9月21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组织指挥能力、风险防范能力、队伍实战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等角度明确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为全方位、全过程夯实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基石”和“底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从组织韧性建设维度来看,《意见》为韧性安全城市建构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功能,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
组织韧性建设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意见》明确规定基层应急组织指挥能力提升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完善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除了政府的力量以外,《意见》还明确要求,发挥属地企业专职救援力量、微型消防站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等作用,加强专兼职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同时强调社会力量功能的发挥,如发挥有关部门、群团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等作用,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可见,《意见》打造了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各方共同参与的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基本格局,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从制度韧性建设维度来看,《意见》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周密的制度体系,确保将风险治理和应急响应工作落实落细。
制度韧性建设主要是加强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规范性和执行力。《意见》强化智能监测预警制度,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促进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提高预警精准度,实现从人防、技防向智防提升,并重视做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配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重点检查,做好日常巡查,推动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动自查等制度,突出防御重点,盯紧基层末梢。规定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综合运用派驻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和“四不两直”等方式,提升乡镇(街道)执法效能。明确要求加强预案编制和演练、值班值守和信息报告发布、开展先期处置等制度。加快基层应急力量配置、场所设施、物资装备、应急标识等标准化建设,做到力量充足、设施完备、装备齐全、标识一致、管理规范。《意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责任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本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挥协调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特别强调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通过构建应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三、从经济韧性建设维度来看,《意见》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充分资源和财力保障,确保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有坚实的物资基础。
经济韧性建设强调加大对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财力和资源投入,夯实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物资基础。《意见》强调保障资金投入要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完善多元经费保障。强调市县两级要坚持节约高效原则,综合考虑本地灾害事故特点、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点布局,在重点区域和高风险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卫星通信终端、险情监控、救生防护等必要物资装备。从资金投入和物资保障两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财力和物资保障责任,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四、从社会韧性建设维度来看,《意见》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应急文化和软环境建设条件,有利于提高全民风险治理和应急管理的意识和素养。
《意见》明确规定,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活动。深入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强化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应急物资。《意见》非常重视应急文化和软环境建设,着力增强社会个体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应急软环境。
五、从空间韧性建设维度来看,《意见》内容为韧性安全城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
空间韧性建设一般强调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韧性建设,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意见》将救援队伍和应急场所建设、应急装备物资配备、应急信息化项目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完善基层防灾减灾、公共消防等基础设施。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和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基础设施融合共建、综合利用。《意见》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前提和保障。
六、从技术韧性建设维度来看,《意见》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提高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技术韧性就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技术来实现应急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精细化。《意见》强调推动“智慧应急”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按照部省(市)统筹管理、市县推广创新、基层落地应用的要求,推广应用符合基层实际需求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系统。加强“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状态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在基层推广配备“小、快、轻、智”新型技术装备。《意见》对智慧应急作出全方位的部署,大大赋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增强韧性安全城市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总之,《意见》明确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实践路径,全方位、全过程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夯实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基石”和“底座”,有利于实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目标。

第十一届国际管网展览会于11月13-15日在武汉博览中心举办,感兴趣的可以加小编微信咨询:177367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