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管道、路面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工作也日益增多。在进行维修时,开挖与非开挖修复成为了两种常见的修复方法。那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成本究竟如何比较呢?排水管道修复的综合成本除施工过程人员、材料及设备产生的经济成本外,还应将修复工程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考虑进来,即
修复综合成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
开挖修复在维修基础设施时,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破坏和挖掘。首先需要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区域的封闭、交通管制等。然后进行挖掘和修复,修复完毕后再进行回填和修复周围环境等工作。主要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交通维护费用、环境修复费用等。此外,由于开挖修复需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挖掘和修复,因此还需要考虑到施工期间的影响造成的损失、管道周围环境的破坏等。
而非开挖修复不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破坏和挖掘,主要通过无开挖管道维修技术进行,包括检测、定位、修复等环节。主要成本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技术设备成本等。相较于开挖修复,非开挖修复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因此施工期间的影响造成的损失和环境修复费用相对较低。传统开挖施工会产生噪声、扬尘等,造成施工场地土壤侵蚀等环境危害。非开挖修复为“隐蔽工程”,施工时路面的暴露面较小,对施工人员和途径的车辆及行人影响甚小,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同时也避免了开挖施工而产生的扬尘、土石、噪音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环境成本覆盖的内容较多,不宜量化,国内有学者对开挖与非开挖修复的碳排放情况做了对比,发现非开挖修复的碳排放量远低于开挖修复,仅为开挖修复的1/6左右。管道修复的社会成本产生于修复工程对公共活动的影响和对公共设施的破坏。这方面的有害影响包括:交通阻塞、道路破坏、既有设施损毁、沿线商业的营业损失、公共安全及其他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开挖修复施工期间大部分时段全路段封闭车辆绕行,造成了周围道路交通拥挤,通行能力下降。因此可能产生公交绕道费、临时标志标线费、夜间一体化施工费、交通配合费等,国内学者对管道修复造成的交通延迟费做了量化,在交通影响很大,交通延迟特别显著的地区,开挖修复造成的社会成本约为非开挖修复的5倍左右。此外,开挖修复过程还可能产生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围护费、房屋沉降检测费等;以及对各类新旧地下管线产生的影响,产生管线保护或搬迁费、行道树的剪枝、电车架空线移位等费用。混凝土管的使用年限是 30 年,塑料管的使用年限是 50 年。采用开挖修复,旧管道拆除,重新安装新管道,管道的使用年限重新算起,但开挖修复的过程会造成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60%左右。采用非开挖修复,结构性修复使用年限不低于 50 年,利用旧管道结构进行半结构性修复,使用年限按旧管道剩余使用年限确定。因此,相比于开挖修复,非开挖修复可修复的类型更广,对交通、环境、周边建筑基础的破坏和不良影响更小,修复后可达到新建管道的使用寿命。从综合成本角度总体来说,开挖修复的总成本会相对较高一些,在实际运用中,开挖修复的成本受地质情况、修复范围、管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非开挖修复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材料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其综合成本。因此,要对开挖修复和非开挖修复的成本进行全面的比较,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情况、管道情况、修复范围、新技术的应用等多方面因素,做出判断。
综上所述,相比于开挖修复,非开挖修复技术的优势更加显著,对施工周围环境、地面交通、周边设施和建筑物基础影响小,极大减少了综合成本;且具有施工效率高,可修复类型广,修复精准且效果较好,能够满足施工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因此,非开挖技术的发展,为管网运行维护提供了更好保障,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行业分享,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