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城市节水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市用水效率显著提升,有力推进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1年—2020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到494亿m3。2020 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35亿m3,是2010年的4倍。截至2021年底,全国创建10 批共129 个国家节水型城市,带动了全国城市节水工作走向深入。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节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从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漏损控制取得明显成效,但与相比于国际先进的漏损控制水平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1] ,部分城市漏损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推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到2025 年,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网压力调控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和建设改造、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确定的一级评定标准的地区,进一步降低漏损率;未达到一级评定标准的地区,控制到一级评定标准以内;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本文针对《通知》要求展开解读,在深刻认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溯源是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必要前提,指出要统筹实施各项管网漏损控制工程,着重建立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长效机制,为今后的管网漏损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1 深刻认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意义
(1)城市节水的必由之路。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长度不断增加,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地漏损控制水平不均衡,不少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漏损率较高,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在20%以上。部分城市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漏损率居高不下。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举措,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部分城市仍然使用50 年以上的老旧管网或劣质管材,供水管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管网老化、破损严重,管网内部形成大量管垢和生物膜,当管垢和生物膜发生不稳定反应脱落时,容易引起“黄水”“红水”,影响供水水质安全;另一方面,附着在管壁上的大量管垢显著降低管网输水能力,增加供水能耗,增大“爆管”风险。通过更新、改造城市老旧管网,在降低漏损的同时,能够提高城市供水水质的稳定性,降低供水能耗,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3)城市供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设施更新、分区计量、供水系统优化调度、供水物联网建立、体制机制优化等各个方面。要以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为抓手,系统性的提升城市供水的各个环节,建立高标准的城市供水设施体系、高水平的城市供水管理体系和高均衡的供水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城市供水的高质量发展。
2 科学溯源是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必要前提
开展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要结合本地情况,做到“三个区分”,找出造成漏损的主要原因,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1)区分漏损水量与漏失水量。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水量是指城市供水从水厂到水龙头各环节中由于“跑、冒、滴、漏”损失的水量。但是,在实际的统计当中,不仅包括由于供水管线及其附属的水箱、水池的渗漏、溢流造成漏失水量,还包括由于计量误差、用户产生用水行为但未计量收费的水量,如“长流滴水”“人情水”等。综合典型城市分析,我国漏失水量占漏损水量的70%左右。
(2)区分市政管网漏损与小区管网漏损。城市供水管网包括市政管网与小区内部管网,其中市政管网是城市供水的“主干血管”,主要由供水企业负责维护;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的“毛细血管”,量大面广,维护机制较为复杂。调研发现,部分小区存在供水管材不合格、管网施工不规范、物业维护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漏损严重,是造成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重要原因。
(3)区分漏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要结合水厂分布、地形、管材建设年代等因素,通过建立分区计量体系,识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用水特征,分析供水管网漏损在城市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
未完待续:作者简介:张志果(1983—),男,博士,主要从事水文预报与城市水系统研究,E-mail:zhangzhiguo@163. com。本文转载自张志果 - 净水技术 - 2022 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内涵与要求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