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设工作简报》第121期,整期刊发合肥推进城市体检工作经验做法《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目标 合肥市扎实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自2020年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以来,合肥市坚持问题导向、 民生导向,在制度建设、方法创新、构建特色指标体系、打通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工作路径、促进体检成果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逐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体检工作模式,助力城市更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一是规格高,构建多方联动的城市体检机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合肥市城市体检工作领导小组,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专家指导”的多方联动城市体检机制。针对2021年体检查找出的“城市病” 问题,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逐一点评批示,落实责任部门,多部门联动,大力推进城市体检工作。二是范围广,实施全域“不留死角”的体检。合肥在体检范围上持续延伸拓展,2021年,试点开展庐阳区、瑶海区 以及肥西县体检工作。2022年,实现四区、四县、一市的市域体检全覆盖,在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等4个 主城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等5个 县市全面铺开体检工作,横向上不留一处死角。同时在纵向上深化体检单元,开展街道级试点工作,从包河区、蜀山区 各试点选取2个代表性街道,重点对比关注“建成区高峰期 平均机动车速度”“城市道路网密度”等群众反映最多的建设问题,推动城市体检纵深化,为城市规划建设精准把脉。三是内容全,打造多维度、宽领域体检格局。在国家级 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合肥市城市发展定位与建设现状,每年不断动态更新指标。2020年,聚焦创新发展“大课题”,增加“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国家重点(工程)实 验室数量”等9项指标,形成59项体检指标体系。2021 年, 聚焦民生领域“小事情”,增加“建成区高峰时间城市交通 拥堵点密度、城市水气热等管网安全隐患整治率”等4项指标,形成68项体检指标体系。2022年,创新发展与民生热 点并举,增加“新能源车辆普及率、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覆盖率”等29项指标,形成98项体检指标体系。一是坚持系统分析,精准研判。不唯“数值”论,而是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在精准计算体检指标数值基础之上,通过与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政策要求、相关规划等参考标准值的横向对比,城市内部不同地区间指标数值的空间对比等方法,发现城市病症。2021年共计梳理出道路拥堵、停车困难、城市文化特色不足等20余项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二是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加强社会满意度调查,采用“线上+线下”“居民+社区管理员”问卷调研等手段,多方面咨询专家、多维度了解民意,重点发掘百姓身边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如针对群众反映的“停车难”问题,2021年,合肥市市区共建成皖能大厦、合肥大剧院、畅园新村、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等公共停车泊位8640个,逐步缓解城市“停车难”困境。合肥市结合城市体检“三个一 ”成果,即一份体检报告、一张体检指标分析表、 一张病症空间图,将城市体检查找出的问题,在相关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针对城市体检发现的“城市病”,优先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联动机制。一是持续推动城市微更新。以区级试点体检成果推动片区更新改造。参考庐阳区城市体检成果,推动老城片区更新改造。老城片区按照“建筑减量,品质增量”的更新原则,落实“1210”计划(盘活闲置低效省级资产12处,市级资产10处),坚持“留改拆”并举,降低老城区老旧建筑密度,优先补充公共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厕所、街头游园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老城区的通透性和舒适性。二是持续加强交通拥堵点治理。针对体检中发现的“道路网密度偏低”“27个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点”等问题,合肥 市多措并举,打通断头路,健全微循环,提升城市路网密度,推进“1155”实施行动计划,结合早晚高峰大数据,系统分析拥堵点原因,分类提出城市管理、工程措施等治理建议,逐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病”。2021年,已完成环城东路与寿春路交口、长江西路与西二环交口等15处拥堵点治理。三是有序推进积水内涝点治理。针对2021年城市体检中发现的“局部看海”等问题,结合城市、内涝专项体检成果, 全面梳理出积涝点19处、积涝小区91处、积涝道路141 处,通过全面整治,已完成内涝点治理,2022年以来城区未发生积涝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下一步,合肥市将以“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 见成效”,依据城市体检成果,依托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城 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要素吸引汇聚等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