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武陵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乡村千亩油菜花渐次绽放,青山碧水间,几分诗意,几许浪漫。“截至目前,恩施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十三五’末的14.75%提高至21%;铺设管网1397公里,接入农户数达10.3万户。”来自恩施州的一组最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数据,提振人心。这对于刚刚脱贫摘帽的恩施州来说,实属不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处长江中游核心地区的恩施州,治理农村环境这“关键一役”,不仅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关系到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三农”工作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近年来,恩施州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生态为本、绿色发展”的思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步伐,一幅美丽宜居、绿色盎然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中国好山水,天赐恩施州。”森林覆盖率70.14%,拥有鄂西林海之称的恩施州,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其丰富的绿色资源。在城市,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恩施州污染防治攻坚战近两年连续在全省考核优秀;在乡村,如何让村容村貌整洁如新、让潺潺流水保持清澈,同样成为急需攻克的一道难题。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春光里的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万亩茶园四季常青,青瓦民居错落有致。外在“颜值”要提升,可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而言,“里子”好不好显然更重要。从管网铺设到化粪池、沼气池、集中式人工湿地建设,都是“里子”,它们直接关系到农村治污的成效。以洞下槽村为例。这里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村庄实施“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建有日处理100吨的人工湿地1座,配套管网6510米,让农户生活污水经过标准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这种村庄集中治理模式,恩施州已在124个村推广,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的一体化处理设施、集中式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设施141座。而对于城边村、镇边村,则优先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针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相对分散、生活污水难以集中收集的村庄,我们采用‘改厕+回田利用’的方式,目前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恩施州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王毅向记者介绍说,这其中涉及建改户厕共40余万户,占全州总农户的41.7%。强化分类治理,践行因地制宜,恩施州在农村生活污水长效治理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步履更坚实。“乡村变美了,生活更好了”,成为人们的共同感受。“我们始终把长江、清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聚焦长江、清江及重要支流,划定146个‘百吨千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32个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统筹治理周边农户生活污水。”在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卢智绘的介绍中,“划定区域、综合施策”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又一项有效举措。以土家特色建筑闻名的龙凤镇龙马村,近年来构建以“生态茶园+良种名茶+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游人多了,生活污水也成为待解的难题。为此,2018年,恩施市投入6524万元,在龙马村修建一体化MBR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8000米,覆盖周边村民408户1200人,日处理规模达400吨,处理设施由第三方运维管理。屯堡乡,位于恩施市大龙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是恩施市重点打造的卫星集镇和恩施大峡谷旅游通道的重要节点。为解决集镇及大龙潭沿线农户生活污水对水源地的影响,自2015年以来,恩施市先后投入约20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26.1公里及污水提升泵站,将屯堡集镇沿河段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红庙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为进一步完善生活污水收集,恩施市正谋划屯堡集镇雨污分流改造,计划新建污水管网59.9公里。“积极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目前恩施州铺设管网1397公里,接入农户数达10.3万户。”王毅列出了这样的数据。此外,全州建立逐步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7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年无害化处理量达到76.65万吨。规划引领,注重实效,恩施州分县市制定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发挥269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整合项目、优先支持,目前已完成78个重点村生活污水治理。“再过几个月,桃子成熟的季节来,摘一个熟透的桃子,咬一口,香脆柔软又多汁。”在龙凤镇杉木坝村,这可不是“寻常”的桃子,而是“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种植的绿色产品。空气清新。猪场的猪粪、沼渣做有机肥,沼液用来喷灌除病虫害,中间环节实行沼气池无害化处理,末端力推资源化利用,不仅实现源头粪污减量化,也让绿色生态养殖变成值钱的“聚宝盆”。目前,恩施州在部分山地乡村大力推广“猪沼茶果”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避免养殖粪污影响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还需强化项目支撑,在资金筹措上多下功夫。”卢智绘说,恩施州作为刚刚摆脱全域贫困的山区,在农村治污的投入上,更要找准思路和对策。为此,恩施州通过争取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政府专项债券项目、EOD项目、“改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等,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如恩施市争取中央节能减排资金840万元,对龙凤镇14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恩施州累计到位中央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2.5亿元。今年,区域内有7个县市都申报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王毅坦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下一步还要结合山区实际特点,分清轻重缓急,既不能盲目上“高大上”的设施,也要考虑后期的维护运营。“我们将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运维管护机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守护好恩施的绿水青山。”卢智绘如是说。遥望恩施,乡村振兴的美丽征程,蓄势待发;秀美山川的绿色画卷,徐徐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