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际管网展览会官方网站!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畅通燃气配送“最后一公里”

燃气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燃气安全问题的有序监管,是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城市治理的重要方面。

今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严格规范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充装、运输等业务环节。其中,瓶装液化石油气的“配送”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存在诸如“气贩子”等各类问题,是各方亟待畅通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统一配送公司

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当前,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中国燃气集团总裁助理宋华斌看来,个别“气贩子”是当前“最后一公里”终端直销配送环节上的“一篑”,他们横亘在液化气配送企业与用户之间,致使“最后一公里”的终端直销配送环节被割裂。

宋华斌表示,“气贩子”在充装、配送、安检环节监管难度较大,其无正规经营门店,仍然大量使用过期瓶、报废瓶,违规充装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气贩子”的液化气配送车辆资质不全,配送人员无证上岗,安全意识薄弱,入户安检环节缺失,群众用气安全无保障。

为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燃气配送公司。鼓励行业优秀的液化石油气企业成立统一配送公司来经营终端直销业务,整合区域的行业市场进行经营,这样既明确了液化气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也可以将市场上的“气贩子”纳入统一的配送公司管理范围之内,从而明确燃气企业的主体责任——“谁送气谁负责安检”。另一方面,提高燃气经营许可证发放标准。他表示,目前燃气经营许可证的核发条件相对较低。要严格核发燃气经营许可证,提高液化石油气行业准入标准。要把液化石油气生产、销售和配送等环节全部联系起来,企业不仅要管生产、还要管经营和配送,让燃气安全有抓手和责任主体,才能更好落实和保障。

与此同时,对于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安全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有明确规定:要依法实施燃气经营许可,加强对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安全状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核发燃气经营许可证和气瓶充装许可证,严禁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落实好这些政策,将有利于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让无序的“气贩子”无处遁形。

规范配送人员和车辆

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除了规范液化气配送企业与用户之间无序经营的“气贩子”,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还面临两方面的难题:一个是直达用户,做好用户的安检工作;一个是直达用户所需要的车辆资质问题。解决好配送人员入户安检和配送车辆入户“送气”的问题,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关键一步。

为促进用户的安全用气管理,企业配送员作为联系用户的桥梁,承担着安检的重要责任。“在给用户送气之前,要先对钢瓶进行测漏,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能进行装车配送。”配送员张先生提到,每一个钢瓶上都有二维码,对应着一个客户信息,并且与液化气生产端的数据库相连接。当配送员把液化气送到用户家中时,还会再测一次漏。他表示,这是常规的一个送气流程。此外,他们还要负责检查软管跟灶具等是否安全,从而确保居民用气安全。

“这一套流程的操作人员都要经过专门培训,培训合格以后,企业会发一个安全巡检证,取得证以后才能去上岗。”张先生表示。

目前,“最后一公里”配送人员的管理也不规范,有的城市要求配送人员要培训、考核及办理配送人员资质证,有的城市的配送人员只有一个工作证,部分配送人员没有证件,没有培训、没有资质,只负责“销售”,不负责为用户进行规范的安全检查。

在张先生看来,由燃气经营企业直接送气上门,一方面,能确保居民所用燃气质量安全有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入户安检。一些用户的错误使用习惯,会带来安全隐患。一些农村地区改用液化气以后,会对灶具进行改造,采用可调试减压阀等方式。他表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从源头上监管,加大教育和查处力度。

除了配送员的管理外,在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公司总经理张锡勇看来,液化气行业供应服务的核心是车辆运输及用户送气环节,但目前全国对液化石油气“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车辆及其管理办法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按照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规定,瓶装液化石油气的钢瓶运输,应使用专业危化品运输车辆完成。但由于危化品运输车在部分城市区域的限行,而且难以进入小区、城中村、集中商铺等人流密集、道路狭窄区域,导致瓶装液化石油气从门店站点到用户家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只能由其他交通工具完成。他表示,目前在城区对于用户配送采取电动三轮车方式,但上路资质问题一直是配送服务发展的“困境”。此外,危险品运输车辆的购置指标、上牌和备案许可,危险品运输司机及押运员的从业资格证,配送车辆路权等事项也是制约供应保障服务的主要瓶颈。

小型车辆的配送资质不能落实落地,企业不能入户安检,主体责任就处于真空,居民的用气安全也就不能得到保障。为此,张锡勇提到,从管理部门来看,应该尽快明确“最后一公里”配送工具的合法合规资质,明确小型配送车辆的上路资格。

《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管理。制定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服务安全管理规范,按规定设置配送车辆及人员标志标识,明确配送服务相关安全要求。

加强用气宣传教育

提升用户安全用气意识

从用户自身角度来讲,张锡勇表示,目前也存在诸如用户“自提”的运输风险、“功能分区”不明确、用户安全知识匮乏等问题。

在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石头胡同的王大妈看来,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既省事也放心。一罐液化石油气差不多30斤,自己上了年岁根本拎不动。她坦言,每次换气时,钢瓶就要装卸一次,装卸时有没有装到位、软管有没有松动、是否存在泄露的可能性……作为普通市民,特别是老年人来说,判断这些更是难题。一旦购买到掺假的液化石油气或者使用不合格钢瓶等,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配送员张先生认为,由于一些供气站点设在居民生活区附近,距离近的居民用户直接上门购气,也有一些远距离的居民用户不愿意再额外花配送费。因此,居民自行上门“自提”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与直接配送到户的目标依然有不小的差距,企业也就无法落实送气上门时安检的责任。

他表示,目前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作为企业也不能强制配送,这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需要多方沟通、妥善解决,不能一刀切。

与此同时,配送员在日常的送气安检与例行的入户安检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居民用户本身没有条件做到燃气使用的“功能分区”,即无法做到居住环境和厨房分开。

他提到,“功能分区”不明显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里面平房区的居民用户,他们大都住在平房内,居住空间狭小,功能分区无法实现,非常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另一类是住在郊区的用户,燃气管道暂时没有通到。他们的居住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宽敞,但一些用户年龄偏大,而且原先有烧柴火的习惯,会在厨房堆积柴火,这也带来安全隐患。此外,部分餐饮企业在用气过程中也存在不规范使用等安全隐患。

对于用户端产生的问题,张锡勇认为,需要多方着手、共同努力,不能只是简单地一禁了之,这既不现实,也不解决问题。他表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范围内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其能够做到功能分区;燃气企业则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进行入户安检;此外,需要加强用户安全用气宣传教育,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只有多方共同努力,从不同的层面发力,进行精准治理,才有望让行业规范,保障燃气安全。

来源:中国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