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的地下巡线人。新京报记者 姚远 景如月 周博华 视频报道


深夜11点,王京曦上班了。


他翻开北京长安街上的一处井盖,潜入到6米深的地下空间——幽暗,管道遍布,偶尔还有小动物出没。


地面气温已归零,井下世界蒸汽升腾。6小时内,王京曦要在地上地下来回穿梭。北京正式启动供热已近一个月,500名地下供热管网的巡检员,每天过着“晚11早5”的工作生活——为避免影响交通,主干道地下管网巡检通常在夜间进行。


“巡井”的活儿,王京曦一干就是30年。


上世纪90年代,他带的是手电筒钩子铲子,如今有了遥控机器人、测温胶囊、气体检测仪。从前靠人力排查五六个小时的故障点,现在精确定位只在一瞬间。他说,骑自行车走街串巷下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11月27日晚,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管网二所二班工作人员下井作业。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地下工作者”


晚上11点,北京城区气温已经接近0℃,东城区南衣袍胡同内车流和人影稀疏。王京曦拉开道路东侧的一个热力井盖,蒸腾的热气瞬间从井内喷涌而出,驱散了冬夜的寒意。


气体检测仪的细皮管伸入井内,测温枪对准井口。设备显示,氧含量读数20%,没有有害气体,井下气温32℃。这意味着,可以下井。


戴口罩、打手电、系好安全绳索,王京曦和一名队员先后攀着竖梯,爬下6米深的热力井。


30分钟后,两人重新回到地面,此时,他们的额头已经渗出汗水。“井下设备正常,土建结构完好,没有渗水。”众人收拾设备,清理现场,准备乘车前往下一个热力井——早晨5点之前,他们需要巡查完10个点位。


进入供暖高峰期,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管网二所二班班长王京曦,已经记不清上了多少个夜班。


北京地下的供热管线纵横交错,王京曦所在二班负责的热力管网位于北京核心区域,东起北京站,西达人民大会堂北门,南至天坛北门,北到朝阳门内大街。管网长度44公里,约占北京热力集团整体供热管网的四十分之一。二班21名队员分工对辖区管线下井夜巡,全部巡完一轮大约要用两个月。


10月下旬开始,王京曦几乎每天晚上和队员们外出巡查管线,晚上11点出发巡检至清晨5点,夜班已然成为巡检员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的供热季,是对供热管线全年维护工作的一次“大考”,供热管网巡检员的任务也最重。整个冬天,巡检员们频繁下井、出井,过着“冰火交加”的巡检生活。


这些寒夜里的“巡井人”,并不为普通市民所知,就如同藏在地下的热力井。


▲工作人员检测井内气体。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井下世界


南衣袍胡同下的热力小室约有20平方米,留给王京曦和队员行走的空间略显局促。


两条直径约1米的供水、回水管道从小室中央穿行而过。两人打着手电仔细检查管道外表、除污器、控制阀门、支架等,并观察小室内部的土建结构是否完好、沟内有无渗水。


户外温度低至零下,但热力井内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受管道高温炙烤,井下的温度通常高达30℃-50℃,与外面的严寒形成强烈反差。检修动作幅度稍微大一些,工人往往就是一身汗水。


王京曦负责的区域内有8条热力管网主线以及多条分支,包含650余座热力井。目前管道内输送热水的温度在100℃左右,如果出现极寒天气,管内高压混合水汽温度能达到130℃。


检修工作也因此存在一定危险。王京曦早年听老师傅说,曾有一名队员没穿防烫靴,穿着自己的鞋下井,刚落地脚就被烫伤了。这件事让王京曦记忆深刻,等他成为班长,每次下井前都要叮嘱队员仔细检查安全设备。


井下湿热的环境还吸引了不少小动物前来安家,“常见到蟑螂、老鼠,偶尔也会遇见蛇。刚开始会心里发毛,身上起鸡皮疙瘩,后来都习惯了。”王京曦说。


他们并不是只有供暖时才忙起来。管道维护的功夫更在平时,为保障冬季供热平稳,管线中的病害采取“冬病夏治”的方式。非供暖时节,热力巡检人员会对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和维修。管网中的热水常年不停,用于保障特殊地区的用热需求,以及市民的生活用热水,因此巡检人员要全年守护管线运行。


▲王京曦(中)在位于长安街的一处热力井巡视。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62年“供热史”


如果从修建第一条热力管线算起,北京集中供热历程已走过60余年。从业30年,在一线巡检热力管线的王京曦,见证了北京供热发展至今的半部历史。


1958年,北京第一条集中供热蒸汽管线动工,三条热水管线随后也相继开工,当年北京建成了7.2公里蒸汽管线和6.2公里热水管线,供热面积2.75万平方米。同年9月,在苏联援助下建设的大型高温高压热电厂“北京第一热电厂”正式发电。北京集中供热就此拉开序幕。


1991年8月,刚从学校毕业的王京曦加入了北京热力供热管网巡检队伍。最初,他跟着老师傅到处跑、下井检修,觉得什么都新鲜,特别兴奋。


王京曦回忆,那时工人的设备简单,王京曦和师傅骑着自行车,一个手电筒、一把检修用的钩子、扁铲,几乎就是全部家当。遇到有积水需要清理,他们就把交通工具改为三轮车,拉上抽水用的水泵赶往作业现场。


后来,北京供热面积从城中心向外急速扩张,管网巡检人员的任务量随之增加。今年,北京市总供热面积已达到8.95亿平方米,是1958年的3万多倍,参与北京供热保障服务的企业也增加到了1200多家。


目前,北京市政热网地下主管线主要由北京热力集团负责管理,检修群体也在几十年间逐步壮大。该集团输配分公司现有500余名一线巡检员,分片区共同维护着从热源厂到热力站1700多公里的地下管道。


▲工作人员在做准备工作。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经历险情


王京曦也经历过“险情”。记忆里最惊险的,是2016年的一次抢修经历。


那年1月18日晚上9点左右,长安街新闻大厦酒店旁的一处热力水管突然发生爆裂。这是热力检修人员最担心的事故,管道里是100℃的高温水,万一波及行人,后果不堪设想。


“班里有名队员乘公交经过,看到热力井里冒出来大量水汽,当时管道还没有爆裂,他预感不妙,赶紧给我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