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际管网展览会官方网站!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工人日报】为城市管网“号脉”的夜巡人|新360行之地下管网智能检测修复员

晚上7点刚过,林威龙和7名工人师傅们从项目部集体出动。

在渐浓的夜色中,和他们一同出发的除了各种工具和材料,还有两台“身怀绝技”的机器人——地下管网cctv检测机器人和紫外光固化机器人。

林威龙是福建巨联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地下管网智能检测修复员。他所负责的工作是对福州市洋里片区200多条道路、130多公里的地下雨水和污水管网进行排查,管道是否渗水堵塞,有没有出现混接、错接等结构性缺陷。

“通俗点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我们对她全身的血管进行造影,在了解她的健康情况后,制定相对应的保健和治疗方案。”林威龙说。

一到现场,工人师傅们开始忙碌起来,开盖、抽吸、冲洗、探查……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在机器隆隆运作的轰鸣声中,一台电脑的出现让记者感到有些意外。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地下管网修复还是人工操作,工人都是“地下工作者”,要进入路面下和管道内进行清淤,发现破损的地方再进行修复。但是,从今年3月开始,林威龙和班组里的工人们摇身一变成为地下管网智能检测修复员,他们所使用的紫外光固化修复技术和相配套的智能机器人也成为了地下管网修复的“神器”。

林威龙告诉记者,在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后,工人们就可以通过电脑、ipad操控机器人对管道进行探查、修复。以往人工排查清淤一个队伍大约需要10名工人,现在6~7人一起干活,不用进入管道内部就可以完成任务。紫外光固化技术使得已发生破损或已经失去功能的地下管道可以在不换新管、不破坏路面的情况下原位得到修复。

对于林威龙和工人师傅们来说,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最重要的是保护了他们的安全。“地下管网里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包括沼气等等有毒气体,有的管道因常年腐蚀、结构脆弱,甚至还存在塌方的风险。”

作为为地下管网“号脉”的夜巡人,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一般2、3点下班算早的了,基本上都不可能。”

“放!放!放!慢一点!”

在口号声中,可进行紫外光照射的机器人精准入井并开始进行作业……等待紫外光固化完成的漫长时间里,工人师傅们迎来了工作中最放松的时刻——夜宵时间。随着饭菜下肚,原本多处破损的管道内一层坚硬且内壁光滑的“管中管”逐渐形成,修复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指针划过12点,新的一天到来,在沉沉的夜色中,林威龙和工人们匆匆奔向了下一个修复点。

对于他们来说,今天还未结束……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