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是保证城市运转的“生命线”,12月14日召开的全省地下管线普查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研讨会透露,我省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成效显著,已完成100749.438公里管线的普查任务,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多。

城市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种类繁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管理问题凸显。由于对地下管线情况不清楚,因地下管线损坏导致的城市内涝、路面塌陷、管线爆裂等事故多发。2014年,国务院要求普查城市地下管线,并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全省36个城市和谷城、孝昌、公安3个县城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已经完成,覆盖主城区总面积达3063.01平方公里。我省共有76家城建档案机构,实现了全省城建档案机构全覆盖,馆藏档案310多万卷,资料7万多册,电子文件392万件,数据量7822GB,形成了从数据采集、录入、加工、管理、备份及利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湖北省城乡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明年起我省将重点普查县级城市地下管线,力争3年完成,有条件的市县,还可向住宅小区、城市建成区外延伸。各地已建成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在完善后,将与“智慧城市”等对接,成为城市公共数据共享平台。

“生命线”需更多呵护

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城市的3D电子地图,图上街头巷尾和主要建筑物周围,画满了各色线条,代表着各类地下管线,鼠标点击线条,管线信息一目了然。昨日举行的全省地下管线普查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研讨会上,在多家企业展示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上,地下管线条理清晰,不再是一团乱麻。

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林林总总、密密麻麻的地下管线,被称为“城市血管”,仅在武汉市,主城区九大类地下管线总长度已达3.2万公里。这些“血管”,是城市也是百姓的“生命线”。

画出地下管线的清晰“地图”,价值巨大。“应用范围很广泛。如辅助管线规划编制和审批,辅助管线建设等。”武汉市建委管网站高级工程师何伟介绍说,如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青山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工程、江南泵站工程等都用到了地下管线普查成果,相关部门通过在线方式查询管线“地图”,统筹计划道路开挖,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减少“马路拉链”现象。更重要的是,详细的地下管线数据对保障管线安全十分重要。在进行施工时,知晓脚下的管线信息,能有效防止挖断管线,避免经济损失。“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有很多。”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部经理王晓闯介绍,依托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可建立起地上地下一体化监控体系,管线突发渗漏时可自动报警、自动关阀。通过建立“智慧市政”平台,城市的水、电、路桥、照明等系统的工作状况可以实时监测管理,不仅让地下管线可视化,还能增强交互性,让管线会“说话”。“除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外,管线信息更新、共享、挖掘、应用,是今后管线管理的重点。”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委会副秘书长李学军表示。这一过程将随着我国多规合一、智慧市政、城市治理等工作的开展不断推进,地下管线时空数据的建设应用没有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