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多个维度进行科学考量得出的正确结论,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彰显了近4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发展成就,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既是巨大的,更是深刻的,要求我们在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就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担当,要求我们始终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应人民新期待,更好满足人民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应当为社会公众提供水平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丰富、方式更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务。目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还不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尚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旺盛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供需脱节的问题依旧存在,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供给体系尚不完善;“五大业务”存在薄弱环节,“五大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地理信息资源丰富程度、服务力度不够;地理国情监测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作用发挥不够;科技创新还没有根本性突破,高端技术、尖端装备和高分辨率影像仍要依赖进口,既给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又挤压国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空间,为人们提供高端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不够;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整体统筹的系统性、平衡性、协调性不够。按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我们既要及时分析和准确把握人们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要,以更多更好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期待和追求,更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立足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局,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实施,谋划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提供更高层次、根本性的保障服务。
一、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供给能力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新需求,必须着力破解制约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新格局。一要加快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按照《测绘法》赋予的职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理念与方向、布局与结构、空间与领域、产品与模式、技术与装备、体制与机制等方面,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创新和重构,做到公益性、需求性、有效性的衔接一致。继续把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等行业品牌做实做强,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和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重要条件。二是全面开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关系到国家基础安全、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我国掌握全球资源布局、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要按照需求牵引、分步实施、内外有别、自主可控的原则开展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开展地质调查、国际商贸、国防建设等提供自主、权威、统一、高效的全球高精度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三是加强应急测绘保障建设。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充分履行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中的职责,全面提升快速获取、快速处理、指挥调度、资源共享和服务能力,实现覆盖全国陆海必要区域、“天空地”一体化、高机动性高适应性服务的国家应急测绘保障目标。确保应急测绘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有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彰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是统筹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建设。加快形成高中低多分辨率、多类型、多传感器、全天候的综合高效的航空航天遥感测绘能力。着力统筹“军、民、商、外”对地观测资源,推进航空航天遥感测绘数据的分建共享、资源整合、统筹管理、数据共享。拓展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应用,研究主动服务、智能服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遥感数据政策,搭建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增值服务平台,推进遥感数据公众化、商业化应用和国际化服务。五是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大力支持基于地理信息的创业创新,鼓励新应用、培育新市场,让地理信息成果通过分享经济和信息消费惠及社会大众,服务百姓生活。要从政策支持、规划引导、技术服务、政府采购、市场环境等方面积极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作用。
二、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重大部署,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履职尽责,大力拓展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国计民生提供精度更高、质量更优、更新更快、内容更丰富、方式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一要围绕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继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建设中发挥基础先行作用,提供有力支撑。二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美丽乡村测图工程,为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提供有效保障服务。要发挥优势,对国家级新区建设、城市空间格局等进行持续监测,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三要围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和军方共同推进空间基准、海岛礁测绘、测绘卫星发射等重大工程,建立健全在规划计划、法规政策、资源交换共享、科技创新、通用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四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加强国家版图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实施涉密领域国产化替代战略,推广使用安全可控的地理信息技术和设备,探索涉密地理信息可追溯管理,强化涉外安全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提升地理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建立“问题地图”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提高互联网地图监管技术水平,推进涉密测绘成果跟踪监管系统建设和应用示范,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使中国的老百姓在国泰民安中安居乐业。
三、全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面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将其作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贡献力量。一要围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强化保障,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队伍优势,在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污染源普查,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流域综合治理、河长制、湖长制,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二要着眼生态系统保护主动作为,履行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省级空间规划试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部际协调机制赋予的职责,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的持续监测和预警的能力水平,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安全屏障、“三线”划定、天然林保护、耕地保护等重点任务中要做好支撑和保障。三要积极适应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等重大改革部署提供地理国情综合服务,积极发挥出部门优势,履行好《测绘法》赋予的服务生态保护的重要职责。
四、坚持创新引领,开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新局面
创新引领未来,科技改变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着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核心竞争力,让事业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一要开展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围绕涉及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长远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聚焦“五大业务”体系建设,开展全球地理信息感知、水体和地下空间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融合升级、数据智能化处理和信息挖掘、测绘卫星数据获取和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进一步破解高精尖测绘地理信息装备受制于人的困境。二要推进与新技术融合研究。大力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让地理信息无处不在,让人民幸福感无时不有。三要强化原始创新,在测绘地理信息相关思想、知识、原理、方法上积极进取,支持开展“无比例尺测图”“地理实体”“图库一体化”等测绘新理论的实践和应用,重视和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四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穿戴装备、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应用,让测绘地理信息高科技走进人民生活,让人民生活更加便捷智慧。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召唤新作为。全体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供给能力,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新需求,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体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来源: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
Copyright © 2019-2024, www.dxguanxian.org,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廊坊国际管道会展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42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