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监管运营模式
迁安以“海绵+”理念促城市建管模式创新
初冬时节,走在迁安市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景观公园里,红绿相间的步行道让人感受不到北方冬季色彩的单调。“我们叫它‘海绵公园’,路面能‘透水’,绿地是下沉式的,夏天下雨也不会有积水,来这儿遛弯特别舒坦。”市民李海侠边锻炼身体边和记者聊天,海绵城市的建设让迁安人感受到了城市品位的提升。
据了解,自2015年4月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迁安市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投资近25亿元,累计实施了189项工程,完成了21.5平方公里试点区建设任务,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对迁安而言,海绵城市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城市建管模式的创新。“我们是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中唯一一个县级市,也是我省唯一一个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既无同类城市参照,也无现成经验可循。”迁安市委书记、市长韩国强说,建设过程中,他们不断创新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监管运营模式,探索出一条北方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的“迁安模式”。
“作为迁安城建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城建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民生工程。”迁安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张小彬介绍,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海绵+”理念,把海绵城市建设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针对老城区雨污合流、新城区雨水管径标准低、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差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新建项目严格按照海绵标准建设实施,避免“拉链式”施工;在老旧小区重点实施雨污管网分流改造、雨水花园改造提升、排水设施疏通修复等工程;对公共建筑实施低影响开发改造,重点提升景观美化度。
为保证充裕的建设资金,迁安市合理搭配海绵城市民生公益项目和经营收益项目,采用设计、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以PPP项目整体打包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建立起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同时,该市拓展了PPP项目实施模式,将189个项目分解,76个项目由政府自营,113个项目由社会资本运营,以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在该模式下,通过分类确认建设,政府全额投入老旧小区、绿地广场改造;政府对新建、在建小区改造,生态停车场、绿化成本投入等实行差额补贴;针对未开发建设地块,通过规划管控,让开发商、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健全机制,实现长效运作,才能保障“海绵效果”。为此,迁安市设立了海绵城市管理中心,专门协调和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问题。为加强维护运营的人才储备,迁安市坚持把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充实到一线,全程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在实践中学习方案审查、工程管理、运营考核等知识。同时,深化海绵研究,充分发挥钢渣资源丰富优势,与南京河海大学合作研发矿渣透水混凝土、矿渣透水砖等材料,在下垫面改造中广泛使用。依托省规划院迁安分院组建了海绵推广研究中心,在适宜苗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本地施工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
据介绍,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迁安市将用海绵新理念和新标准、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城市会呼吸、更美好、更宜居。
【新闻来源:河北新闻网】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