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实验区交建局获悉,平潭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建成管廊主体长度30.678公里,完成试点期计划的100%。

工作人员在管廊内检查(资料图)

2016年4月,实验区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试点期间,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岸共同家园先行示范区为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确保给水、电力、通信等城市生命线集中在地下高效安全运行,筑牢了城市“里子”,呵护了城市“面子”。

规划先行

完善城市管廊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也成为了城市管理难点。为了破解这些管理难点,从一开始,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就高度重视抓好顶层设计,开展地下管廊专项规划编制。2013年10月,《平潭综合实验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批准实施,此后,实验区陆续建成纳入管线6类(给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中水、直饮水)、最大断面截面积达33平方米的地下综合管廊24.91公里,管线入廊并投入使用约3.54公里。

2015年5月,为适应新环境下的地下管廊建设要求,平潭对管廊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形成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修编)》。2016年6月17日,平潭委托有着“新加坡规划之父”之称的刘太格及其团队,对管廊专项规划进行再一次修编。“在规划修编过程中,我们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综合管廊设置在绿道及绿化带下,兼顾了绿化、慢道、雨水收集等功能,采用装配式拼装技术,尝试导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前瞻技术。”实验区交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新雅介绍道,根据修编后的规划,至2030年前,实验区将建成综合管廊126.24千米,约占规划主次干路长度的28%,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管廊系统。

超高标准

促进城市安全发展

在平潭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整体预制技术可谓一个亮点。何为整体预制?即在预制厂内,通过钢筋加工、浇筑、养护等工序,直接把综合管廊的主体制作出来,再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管廊的质量,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也便于管理。”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干线PPP项目预制厂厂长杨军航说。

这是平潭高标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缩影。据介绍,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百年工程”为目标,保证管廊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功能。在设计方面,参建单位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管廊设计经验,引入国内领先的设计单位和经验丰富的管廊专家,结合平潭实际情况,并制定不低于国家最高标准的设计技术导则,保证管廊设计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此外,在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管廊工程建设选用高性能的混凝土和高强钢筋,运用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管廊吊装口、通风口、逃生口、人员出入口的建设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还注重与地面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保证了城市景观的协调性。”平潭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总工程师余成书表示。

据介绍,实验区目前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2.268公里,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统筹建设的局面,有力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城市安全发展,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

管理创新

发挥管廊综合效益

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践中,为破解建设资金难题,实验区还积极探索管廊项目建设PPP管理运作模式,让“财政补贴”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改变市政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现状,以实现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城市发展多方共赢。

“在PPP管理运作模式下,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并成立管廊公司,由管廊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实验区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既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又能防止不合理让利或利益输送,可谓具备了平潭自身的特色。

下一步,实验区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管线入廊需求等,科学有序推动管廊总体规划内剩余管廊的建设。为确保管线入廊率,政府投资的市政管线尝试推行“先入廊再缴费”;管线入廊前期阶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对运营维护单位进行扶持。

“结合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实践,我们也在培育一批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精的骨干成员,成立一支专业、高效的运营管理队伍,探索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廊运营管理的精细度,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经验。”余成书说。

【新闻来源:中国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