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杭州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已经开启。地铁、快速路、地下管廊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工程相继进入建设关键期。昨天,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社、央广网、中国网等十余家中央及省市媒体,集体走进由浙江交通集团下属浙江交工地下分公司承接的备塘路地下管廊、地铁7号线八工区(塘新线站至青六路站)等重大市政项目建设现场。

深入盾构区间 “热浪扑面而来”

车子驶入大江东横一路,沿路仿绿植的围挡如长龙横卧,围挡后面正是地铁7号线八工区项目现场。

地底下的盾构区间,对记者们来说有些神秘,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够深入。昨天,在盾构司机袁飞的带领下,记者们头戴安全帽顺着层层回转的狭窄楼梯下至约21米深的作业面,走近轰鸣声声的盾构机。

“第一感觉就是热。”新华社的记者感叹。的确,这里周围温度高达40℃。袁飞说,因为地下没有信号,施工人员除了面对潮湿、闷热的环境,还处于一天12小时的“失联”状态,与外界通联只能靠操控室内的工作电话。

总工程师李曦宇介绍,杭州地铁7号线是连接上城区、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和钱塘新区的一条轨道交通大动脉,八工区全线地质情况以砂性土为主,沼气排放探孔易坍塌并引起地面塌陷,加上盾构机需下穿小泗埠直湾河、小泗埠横湾河和河景路综合管廊,近距离连续穿越江东大道综合管廊、江东大道下穿隧道等构筑物,地质条件恶劣、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今年10月16日,历时四个多月,杭州地铁7号线八工区塘新线站至青六路站右线盾构区间正式贯通,这是地铁7号线第二条贯通的地铁隧道。

参观城市“生命网” “这些就是城市的‘神经’和‘血管’”

记者们还来到了杭州备塘路地下综合管廊,深入了解“地下管线王国”。

“这条黑色的是220千伏的电力管线。”在备塘路地下综合管廊,一段段管线有序排列在合金托架上。项目技术负责人陈亚楠介绍,自来水、天然气、电、通讯等,都要靠管线来输送,“以前这些管线都架在半空,现在逐渐往地下发展。”中新社记者比喻道:“这些管线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日夜传递信息、输送能源,织起城市的‘生命之网’。”

这条全长近两公里的地下管廊南起艮山路管廊北侧,北至德胜路综合管廊,沿线下穿彭埠备塘河和白石港处。不仅如此,备塘路管廊上穿杭州地铁1号线和4号线,施工难度大,基坑底与地铁隧道最小距离仅6.75米,管廊施工过程极易对正在运营地铁隧道造成扰动。“为减少对地铁隧道的影响,项目采取‘分块分幅开挖’施工工艺。通过安全风险源辨识分析、地铁管片变形监测、现场安全专项检查,最终成功完成横跨地铁的创举。” 陈亚楠介绍说。

据介绍,把各类市政管线集中在综合管廊内,能够优化管线布置,减少对道路的占用面积,节约了城市用地。不仅如此,各类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可直接在综合管廊内进行,避免路面反复开挖,消除城市“拉链路”。

浙江交工地下工程分公司党委书记张伟东表示,未来几年,公司将在继续坚持“立足杭州地区、站稳浙江市场、拓展周边省市”的市场定位,牢牢抓住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市政三大业务板块,奋战地下基建事业。

【新闻来源: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