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际管网展览会官方网站!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如何有效控制管网漏损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供水系统成为了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之一,在保证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等方面不可或缺,供水管网的漏损也随着供水系统的建立成为供水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供水管网漏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使供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管网漏损率是如何造成的呢?

管网漏损主要是指因管网材质老化或破损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实际供水量减少的现象。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是指城市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有如下计算公式:

漏损率=(年供水量-年有效供水量)/年供水量×100%

城市供水总量是指各水厂供出的经计量确定的全部水量;有效供水量是指水厂将水供出厂外后,各类用户实际使用到的水量,包括收费的(即售水量)和不收费的(即免费供水量)。

从计算公式来看,漏损率一方面是由于计量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是部分水量因种种原因未能纳入计量体系。而计量误差主要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系统误差,包括:水量统计相关仪器设备自身误差;由于供水售水周期不匹配造成的水量统计上存有偏差;水量统计过程中由于采用近似公式造成系统内部误差。

(2)随机误差。因操作人员在读、记水量过程中的失误引发的偏差。

1.1.2 未纳入计量体系

指当前存在的原本应予以统计但未统计的情况:

(1)消防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无偿用水行为;

(2)私接管道等偷水行为;

(3)公共用水设施水量未能合理分摊到户;

(4)管网日常维护过程中产生的未统计用水量。

供水管网物理性的漏损,主要由规划设计、管道管理、管道材质和施工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管道修建时间长,质量标准低,老化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漏水危机。伴随城市化建设脚步越来越快,房屋、道路及地铁的施工建设亦对管网形成潜在的威胁。

其次,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误伤地下管网,造成管道破裂等事故。管网材质的选择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易腐蚀的材质容易引发后期漏损。此外,因涂层问题引发的小孔腐蚀也是常见管道腐蚀之一。施工方面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地基下沉等地质结构变化破坏管道结构,引发漏损,大口径管道容易在管道承口处发生豁裂,小口径管道发生横向断裂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若覆土不按规定进行分层夯实(一般覆土后密实度应大于90%),将使管道受力明显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管道破裂的可能性。

根据原建设部2002年发布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规定,我国自来水业的管网漏损率不能超过12%,并且强制性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但实际考察发现,大部分省市 并未达到上述标准。2010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2.4%。以2009年《城市供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例,全国有26个省市的自来水管网漏损率在12%以上,其中有13个省市超过了20%;仅有5个省市的管网漏损率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处于12%以下。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管网漏损率呢?

我们应该从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完善漏损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漏损控制模型三方面对管网漏损进行系统控制。

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外国很多国家相继研制成功了检漏仪,管线定位仪、探地雷达等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相继推出数字式的检漏仪、多探头相关仪、区域漏水监测仪等,大大提高了检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研究漏损控制模型方面,发达国家聚焦于管网漏损预测模型、管网漏损诊断模型、管网压力控制模型以及管网漏损经济分析模型。管网漏损预测方面,国外学者应用统计回归与概率分析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揭示漏损历史数据中隐含的规律,预测漏损未来的变化趋势,对政府制定漏损率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管网漏损诊断方面,国外学者采用稳态流、瞬变流理论和遗传算法,研究了管网漏失的物理特性并提供了漏点诊断方法;管网漏损经济分析方面,国外学者往往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管网更新决策、经济漏损周期以及维修资金分配模型的研究。

我国供水损失率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倍多,为各国平均值的2.47倍。距《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规定的12%还有差距,企业得从根本上重视这个问题,加快自来水管网的改造步伐、完成对严重老化和漏损管网的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铸鸿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