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清晨,深圳分区暴雨橙色预警持续生效,台风 “塔巴” 裹挟的狂风暴雨正冲击全城。这场台风,成了检验深圳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 “现场考”。
近期,央视新闻观察栏目对近期全国各地的内涝积水问题、内涝积水标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展开详细报道。报道称,夏季频繁强降雨让不少城市面临“如何应对积水、内涝等次生灾害”的问题。
多位行业专家在报道中坦言,极端天气频发下,现有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正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认为,积水、内涝是不同的概念,积水一般指的是本地的降雨超出了管网的排放能力,地表上有一些水的积存,那就可以称为积水,这个积水可以浅、可以深。如果积水达到了一定深度,就容易形成内涝,但并不是只要出现了积水就是内涝。
按照我国《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城市排涝能力满足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最大允许退水时间时,不应视作内涝。比如,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都不算内涝。此外,雨停后地面积水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中心城区为1至3小时,非中心城区为1.5至4小时,在这个时间内排掉的积水也不算内涝。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认为,应对内涝,要做到积水少、退水快。上海的标准是100年一遇,也就是24小时275毫米的降雨量,当这个雨量降下来以后,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退水时间不超过1小时,都不算内涝,因为城市还能够安全运行。
随着各地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的海绵城市已从早期以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措施为主的“小海绵”,正在向更具韧性的“大海绵”体系发展,将城市河湖、排水管网等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架构。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过夏季强降雨发生时,积水内涝还是时有发生,这是什么原因?海绵城市又有哪些升级改进的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认为,海绵城市我们经常提到六个字“渗、滞、蓄、净、用、排”。首先促进雨水的下渗,滞就是缓排,慢点排,别一起排,净化利用,最后超出的部分再排走,这样减少了雨水齐步排对管网造成的压力。
虽然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在加快。而近年来,我们不少城市面对的是极端短时强降雨和极端暴雨,应对的是超过设计规划的降雨量。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区域内排涝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排出雨水。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认为,我们现在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端降雨会频发而且往往超过了标准。海绵体可以吸饱水,但更多的水落在海绵体上,海绵上面还是会积水。目前“百年一遇”的强降雨逐渐常态化,然而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极端灾害场景下的应急指挥仍主要依赖经验和静态预案,智能化决策辅助模型和系统应用不足,造成了面对突发灾害响应滞后。
此外,不少城市的内涝治理项目,仅针对本辖区开展,缺乏跨区域、跨流域的整体规划,这也是造成目前城市积水内涝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各地在后续海绵城市建设中加快解决。
对于城市和中心区域防灾减灾来说,海绵城市建设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未来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海绵”“更韧性”?
目前,各地为了加大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纷纷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避免在建筑、道路、园林等设计方案确定后,再由排水工程专业去“打补丁”。
重庆市住建委排水管理处叶金瓒认为,多维布局,充分将“+海绵”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项目多领域,破除海绵城市建设“碎片化”困局,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态势。
同时,面对极端天气增加、城市积水压力增大的情况,以往中小尺度的雨洪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极端灾害,各地必须要用更短的时间来保障海绵城市更快地落地,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家卓认为,各个地方要好好精准谋划,充分运用好中央政策的契机,把历史遗留的欠账逐步补齐。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