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工程作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 "血管神经",其政策体系经历了从物理空间治理到数字化韧性建设的演进过程。

本文系统整合 2014 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核心政策,构建 "战略引领 - 监测防控 - 更新改造 - 地方实践 - 保障支撑" 的完整政策框架,为理解我国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全景视角。

一、国家级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我国城市生命线政策体系以 2014 年为起点,逐步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架构。
国务院办公厅 2014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 号首次确立 "先地下、后地上" 的建设原则,提出建立施工掘路总量控制制度,为地下管线治理奠定基础。这一阶段政策重点在于解决 "马路拉链" 等基础设施建设乱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成为政策发力重点始于 2021 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安委办函〔2021〕45 号)明确要求分阶段建设监测平台,重点覆盖燃气、供排水、桥梁等生命线工程,强调 "政府统筹 + 部门协作" 的工作机制。该文件奠定了城市安全风险数字化监测的制度基础,推动城市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2023 年发布的《"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硬性目标:2025 年前实现地级市重点生命线领域监测全覆盖。这一要求将城市生命线安全提升至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位置,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形成政策合力。
202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标志着政策进入新阶段。该文件提出到 2030 年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对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建立地下管网 "一张图" 体系,实现全流程智慧管控。特别强调新建市政基础设施的物联设备应与主体设备 "四同步"(同步设计、施工、验收、投入使用),为生命线工程智能化建设确立了技术标准。
二、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专项政策
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呈现 "国家指南 - 地方标准 - 企业实施" 的三级推进模式。国务院安委办 2021 年指南确立了监测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要求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2023 年升级版指南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强化数据共享与预警响应效率,明确了地级市监测覆盖的具体技术指标。
在地方层面,安徽省率先形成标准化体系,其印发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指南(试行)》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规范了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全流程管理。"合肥模式" 作为全国标杆,通过建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 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 70% 的显著成效,已在全国数十座城市推广应用。
河南省则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构建了量化推进路径2023 年实现省辖市 "三高"(高风险、高敏感、高后果)区域燃气、排水监测覆盖;2024 年扩展至桥梁、热力等全部六类设施;2025 年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全覆盖。该方案创新提出 "市、县一体化" 模式,要求建设涵盖地上地下的安全工程数据库,形成监测感知 "一张网" 和 "一网统管" 的运行机制。
北京市 2021 年《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空间、工程、管理、社会四个维度部署 78 类任务,2024 年进一步编制专项规划,重点提升水、电、气、热等生命线韧性,谋划 "平急两用" 项目建设。上海市则将生命线工程与气候变化适应相结合,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4-2035 年)》中提出构建基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的协同观测网络,增强极端天气下的生命线系统应对能力。
三、城市更新与设施改造政策
城市生命线更新改造与城市更新战略深度融合,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等设施加装物联感知设备,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向智能设施转型。
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将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 列为重点任务,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地方层面:
上海市制定了具体量化目标:2024-2029 年完成供水管道改造 700 公里、排水管道改造 800 公里,全面完成 2900 公里老旧燃气管道改造。同时以廊体标准化为方向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形成集约化管线敷设模式。这种 "改造 + 新建" 并重的策略,有效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韧性。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为生命线工程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自 2015 年试点以来,全国 279 个城市累计开工建设管廊项目 1647 个、长度 5902 公里,已形成廊体 3997 公里。
《"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推行地下综合管廊模式,重庆等城市规划建设长达 60 公里的大型综合管廊,为管线提供安全稳定的地下空间。
四、资金保障与长效机制政策
资金与机制保障政策为生命线工程提供可持续支撑。
财政部等六部门 2024 年 9 月实施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通过规范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生命线工程智能化改造提供资金统筹依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城市更新行动,已确定首批 15 个城市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重点支持地下管网更新和综合管廊建设。
河南省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提出争取国家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引导金融支持的多渠道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在城市更新和老旧管网改造中预留专项资金。
安徽省则通过成立燃气、供排水等专业研究院,打造从科技研发到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为生命线工程提供技术与资金双重保障。
在运行机制方面,多地建立了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 的协同模式。
合肥市通过政企联动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北京市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组建专业队伍;河南省明确政府、行业部门和企业三方责任,制定分级应急处置预案,形成快速响应机制。
政策演进特征与未来趋势
我国城市生命线政策呈现三大发展特征:从单一设施管理向系统韧性建设转变,从物理空间治理向数字孪生管控升级,从地方探索向全国推广扩展。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