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曾对雨污分流工程的治污和治涝效果进行过分析报道,介绍了雨污分流工程的意义、适用范围、实施难点及实施效果。报道虽为旧闻,但对我们今天全面认识雨污分流仍有参考价值。以下为报道全文(文字略有改动,插图来自《岳阳日报》)。雨污分流被认为是先进于传统合流制的排水方案,各城市都寄望其能够改善河道污染、帮助城市排涝;与此同时,这一大型市政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经常受人诟病,且治污排涝效果存疑。
近年来各大城镇轰轰烈烈推开的雨污分流,到底是成效几何,它是解决污染和内涝的必由之路吗?最初的排水体系大都采用了合流制,就是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根管道来输送,有条件的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但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当遇到汛期或者暴雨,大量雨水混合污水溢出,四处横流,极少能够到达污水处理厂,反而是直接污染了河道;另一方面,由于雨水冲淡了污水的浓度,就算是最终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也不高。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场从合流到分流的“排水体系改革”在中国各大城镇广泛铺开。那么在改善水环境方面,“雨污分流”为什么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理想效果?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陈晓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治理河道污染,改进排水体制是一回事,关键还在于加强源头的收集和提高末端处理效率。分流制如果管理不善,同样不能杜绝污染,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树平也告诉本报记者。比如,一些居民住宅原本露天的阳台专门有雨水管道,但居民自行进行房屋改造后,雨水管道往往成了洗衣机的下水管;一些小商小贩也把污水直接倾倒进了路旁的雨水篦子里。此外,雨污分离后,曾经的化粪池系统有取消的趋势,导致污水管道里一些大块固体堵塞管道,一些小区物业为了操作方便,仍然直接将污水和雨水管道打通;还有一些为了减少排污费,私自把污水管道直接通向雨水管道。李树平说,现实中,雨污绝对分离操作难度很大,就算是雨水管道里也并非纯粹的雨水。一位排水系统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即便是实现了雨污分流,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也非常惊人。在一些发达国家操作雨污分流的高级阶段,初期雨水也要进行截留,并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排放。另一方面,污水也并非全部能够进入污水处理厂。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问题是,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很大,但收集到的污水甚至不及处理能力的一半,很多是闲置的。“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水还是好不了。”陈晓宏对本报记者说,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太大,污染物总量太大,依据地方污水处理厂的标准,尾水还是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非短期的投入能够解决。既然治污效果存疑,操作又有困难,雨污分流的必要性就成为了一个疑问。李树平认为,雨污的分流与合流只是排水技术不同,不能片面地说谁更先进。在他看来,新城区可以按照雨污分流操作,而老城区尽量不要动。上海市水务局一位工作人员就告诉本报记者,在上海老城区基本上不能进行雨污分流的改造。目前中心城区依旧是合流制居多,并建设调蓄池等对合流排水系统进行辅助。第十一届国际管网展览会于11月13-15日在武汉博览中心举办,感兴趣的可以加小编微信咨询:177367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