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等输送管道构成的城市地下管网,错综复杂,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它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2016年,合肥市获批全国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后,在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拓展区、新站区少荃湖片区开展管廊试点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全部试点建设任务,在国家终期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并获国家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奖励资金1.2亿元。实现了除雨水之外的所有地下管线全部敷设于综合管廊中,入廊管线总长近400公里。
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试点任务完成后,该市综合管廊建设将向更多区域逐步延伸推广。与市政道路同步实施的在建管廊项目14个,总长35.5公里,总投资39.5亿元;处于前期设计阶段的项目10个,长13公里,总投资14亿元;处于方案研究阶段的项目4个,长14.4公里,总投资约15.4亿元。
下一步,合肥市将结合道路建设时序,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常态化建设,逐步提升地下管线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目前,除已完成试点项目外,与市政道路同步实施的在建管廊项目7个,总长22.8公里,总投资20.09亿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处长赵新泽介绍,长期以来,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涉及面广、改造难度大,是明显短板,对工业企业、沿街经营性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小散乱”排水户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多部门联合监管合力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盲区。
为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现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明确从2019年开始,全省每年改造修复市政污水管网800公里以上,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提标改造,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度。
2019年到2021年,全省每年实际改造污水管网均超过1100公里,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步提升。
城市地下管网线多面广,建设难,管理更难。为加强城市管网管理,从2015年起,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行监测平台。目前,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范围已覆盖51座桥梁、5005公里燃气管网、759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我省全面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建成以燃气、排水防涝、桥梁、供水为重点领域,覆盖全省16个省辖市建成区的城市生命线安全一期工程。截至目前,全省16个市级监测平台进入运行阶段,初步构建全省市级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体系。
“目前,省级监管平台与上线运行的16个市级监测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地级城市全覆盖。”赵新泽说,截至目前,省级监管平台已接入全省16万套智能传感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和预警报警信息,预警处置152起地下空间可燃气体聚集重大险情,累计预警处置3696起各类重要险情,及时消除了可能引发重大人员伤亡的安全隐患。
湖北省武汉市鹦鹉大道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