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秒变潜水艇、小孩路上抓鱼、居民家中看海……今年汛期,各地街景依然眼熟。

近一周来,雨带“横扫”四川盆地、黄淮中部、京津冀地区,带来多轮强风暴雨。受降雨影响,部分城市内涝情况严重,造成群众、车辆被困。南都记者观察到,内涝严重的几个地方中,有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地区,也有去年曾大力开展内涝整治工程的城市。
海绵城市因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曾被视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救星”。2015年至2016年,国家曾先后选中两批海绵城市试点。如今5年多已过,部分试点区域内涝治理成效显著,但也有地方海绵城市依旧存在“看海”的现象。
曾有专家指出,治理城市内涝不能光靠海绵城市,要更广泛、更系统的眼光看待城市内涝问题。
今年五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2025年要实现新城区不再“城市看海”, 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
针对城市内涝治理问题,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还在开会时强调,要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暴雨席卷南北,乡镇内涝明显
七月以来,全国多地进入汛期后遭遇强降雨。四川盆地普降暴雨,导致河流水位暴涨;黄淮流域、京津冀地区也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水,一些地方的降雨量甚至突破了历史极值。
在降雨来临前,多地在各易涝点提前进行人员、设备部署,清淤疏浚并发布积水风险预警。随着各地暴雨警报拉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于11日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并增派3个工作组到各地协助工作;四川省防办也增派4个工作组赴省内5市开展救灾工作。
受强降雨影响,部分城市出现内涝情况。广西桂林、柳州,河南信阳,四川达州、巴中、遂宁,山东济南等地因暴雨发生内涝,多名群众被困,车辆被泡水中;在湖北恩施,降雨还导致城市部分路段排水管涵堵塞,道路被污染。
上述城市中,桂林、达州、巴中等地乡镇内涝情况更为严重,而在信阳、恩施、遂宁、柳州、济南,城区低洼地带遭遇积水“强势围攻”。
南都记者发现,去年汛期,这些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涝灾:在桂林阳朔,洪峰过境一度让当地成为孤岛;恩施城区的最高水位能与公交车车顶齐平。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降雨预警图来看,16日夜间至19日,华北、黄淮等地降雨进入鼎盛期,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雨势强劲。

中央气象台16-19日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30城试点建设“海绵城市”,财政补助每年最高达6亿
每一次的下雨,都是对城市排水能力的考验,多年来,小雨必积水、大雨必内涝的问题成了许多城市的痛点。
如何能在下雨天管好雨水,改善“天上下雨地上流”的情况,2012年4月的一次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海绵城市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要建设得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
2013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官方定调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建设海绵城市序幕,此后,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进程加快。
南都记者观察到,2015年至2017年期间,全国迎来海绵城市建设热潮。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别于2015、2016年确定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名单,给予试点城市专项资金补助,补助金额按城市规模确定,每年4亿至6亿元不等。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同时,住建部还在各试点城市专门成立海绵城市办公室,进行海绵城市指导建设工作。此外,多省还设立了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并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
据了解,由三部委确定的两批海绵城市试点共30个,东西部、南北方皆有分布,地域代表性强,还包括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县级市等不同城市规模。有专家表示,因为各地气候、地形、城市环境条件不一,如此铺开试点是为了因地制宜,进行地域性研究和探索。
各地圈定范围进行探索,老城新区齐发力
作为一种新型雨洪管理概念,能否有效吸水、蓄水,降低城市积水内涝发生的频率,被看作海绵城市能否发挥作用的首要标准。
2018年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评价标准显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径流体积(海绵体)控制”“路面积水控制与内涝防治”位于评价内容前列。
一直以来,城市的老城区是雨天积水、内涝的高发地带。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各地都将旧城改造作为重要任务,改造场所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等。

海绵城市示意图。
在第二批试点城市考核中排名前列的青岛,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老城区比例较高。当地通过铺设透水砖、排水管网,建设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等多种方式对老城的小区进行“海绵配置”,改善了暴雨后小区的内涝积水情况。公开报道显示,“十三五”时期青岛老旧小区改造面积超2428万平方米,城区渍水点大大减少。
除了在老城进行老旧小区整治、基础设施改造,各地还把目光转向发展中的新区。南都记者发现,这两批海绵城市试点也并非完全铺开全城建设,而是在当地选中部分区域进行试点探索,选中的试点涵盖了大部分郊区新城。
如北京选中的两个海绵城市试点区是城市副中心通州与世园会举办地延庆;重庆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区域是两江新区中心商务区悦来新城,武汉的海绵城市示范区是青山和汉阳四新、洪山南湖片区的部分老小区也纳入改造范围;而在厦门,试点区定在了马銮湾片区和翔安新城,思明区的部分小区也进行了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里,还包括两个国家级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和陕西西咸新区,这两个新区都位于两座城市的交叉地带。
在海绵城市评价标准中,还提到“城市水体环境质量”“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等内容,这意味着海绵城市还包括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南都记者观察到,在郊区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中,除了提升基础防涝能力,这些区域更注重通过绿化建设、修复水系生态,提升城市宜居感。
防内涝不能单靠“海绵”,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截至目前,距离第一批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已过去6年,第二批试点已过去5年。“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的美好愿景在这些城市实现了吗?
据南都记者观察,由于经验不足、进程较慢,这30个试点城市在刚开始建设的一两年内,汛期有时还会出现“暴雨围城”的现象。但从这两年开始,海绵城市防内涝能力初见成效。
在今年的此轮暴雨中,这30个城市的试点范围内,基本上未出现大规模看海的现象,城区积水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退。但在重庆、武汉、济南等地,未实施或正在实施海绵改造的地方,内涝情况依然不少。
此前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海绵城市建设仍然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7月10日,暴雨后的遂宁城区街道。
海绵也有失效的时候。7月10日,一场强降雨突袭四川盆地后,多地城区内涝情况严重,其中包括第一批海绵试点城市遂宁。
现场图片显示,市区某一路段积水已没过车牌,居民须挽起裤腿才能行走,公开报道显示,这条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点之一,内涝治理工程刚在去年结束。而在另一试点河南鹤壁,有市民反映刚进行过海绵工程改造不久的小区,下雨不到1小时已出现较深积水。
针对海绵“吸水不灵”的现象,住建部曾发文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更有专家学者曾表示,城市防内涝,不能单靠海绵城市发挥作用,要更广泛、更系统地看待城市内涝问题。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曾在其著作中提到,要在国土和区域、流域尺度上建立系统性、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才能有可能解决城市看海以及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他指出,各地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有差异,道路硬化程度、城市外围水位高度、土地利用情况等都考验着城市的防涝能力。
“要系统解决内涝问题,还要站在整个流域的高度,考虑城市外围情况,要将海绵田园与海绵国土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结合起来。”
多部委齐抓城市内涝,2050年新城区有望不再看海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城市内涝治理力争5年内见到明显成效,到2025年,各市新城区将不再出现“城市看海”,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开会时明确强调,治理城市内涝,要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综合施策;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尤其是去年发生过内涝的区段,今年需确保内涝不再发生。
同月,住建部等三部门下发通知,下一步将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示范城市最高能获得10亿元财政补助金额,目前已确定天水、孝感、马鞍山等20个示范城市。
南都记者注意到,多地在今年汛期来临前利用“人工智能+城市工程”的方式提升城市防内涝水平。例如北京研发了AI积水识别系统对积水点进行监控,宁波也将智慧城市引入到内涝治理工作中,对城市井盖进行“大数据管理”,及时畅通水流、修复井盖;而在沈阳、海口等地,通过改造排水系统、建设泵站的方式,提高了排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