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井内一块可远程遥控的隔水挡板,不仅解决了排水工人夜间养护难题、养护期间扰民问题,还节省了养护用水。这就是北京排水集团在西城区什刹海地区试点应用的排水管网智慧冲洗系统,目前该系统正在试用阶段,未来有望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广。

陈晓东是北京排水集团管网一分公司运行一班的班长,什刹海前海北沿500米长的地下排水管网是他的管辖范围之一,这其中包括3个闸门和16个检查井。排水管网里流动的,是附近居民家排出的生活污水和降雨时流入的雨水,按照常规的操作,排水管网需要定期清理和养护,防止泥沙、垃圾等物品堵塞管线。根据位置不同,养护的频次也有所不同,1个月到1年不等。然而由于前海北沿路边餐厅酒吧众多,管网里除了生活污水、雨水和少量泥沙之外,还经常滞留油污,有时管内积存的油污占到管径的50%左右。这里的排水管网就需要频繁检查、经常清理,陈晓东和同事们一个月至少来一回。

每次来养护前海北沿的管线,陈晓东和同事必须开两辆车,一辆皮卡用来装警示牌和工具,另一辆是装载着中水的水车。前海北沿是一条宽度只有五六米的小胡同,由于紧邻什刹海景区,白天游客众多,胡同游的三轮车更是载着游客频繁穿梭,这时候施工不仅会影响交通,还会影响景区风貌,“毕竟井盖里是污水,天热的时候会窜味儿。”怎么办?只能晚上作业。但问题又来了,胡同北侧都是民房,距离排水井盖最近的窗户只有两米左右,夜深人静的时候,冲水设备发出的声音会吵醒居民。为了不影响旅游,又尽量减少扰民,陈晓东和同事将作业时间定在了凌晨3时到第二天早上9时,但由于工作量较大,每个月他们要连续拿出5个晚上才能完成一次养护。而这里还只是他们这个班组养护计划的一部分,别的区域的管网也需要这么养护。

“每天早上回单位迷瞪一会儿,下午去周围的社区和居民家中敲门,告诉他们晚上我们要冲管子了,晚上再出来作业。”这样的工作状态,陈晓东和同事持续了5年,直到去年,他们的工作模式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年底,北京排水集团管网一分公司启动了什刹海地区智能管网试点项目,将前海北沿的3个排水管网闸门作为试点,安装智慧冲洗设备,通过物联网等手段,远程或自动控制闸门,实现自动冲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器”?记者昨天跟随北京排水集团管网一分公司副经理杨福天和陈晓东来到了前海北沿胡同14号院门前,打开井盖,就能听到井内的流水声,“这些都是源源不断从周边用户家流出来的生活污水,”杨福天指着井内一个像挖掘机挖斗一样的铸铁材质设备说,“这就是智慧冲洗设备。”其貌不扬的“铁家伙”怎么能实现智慧冲洗?杨福天解释,智慧冲洗系统由机械臂、挡板和控制盒三部分组成,挡板升起时会挡住上游管线的横截面,拦截住绝大部分的上游来水。当管线需要冲洗的时候,控制盒会通过物联网接收信号,控制机械臂下降,挡板落下,水头会带着冲力朝下游迅速流去,靠水流自身的流速,对管线内壁进行冲洗。为了给记者演示,杨福天将系统调至手动模式,只见他在井口旁的操作箱里简单操作一番,机械臂突然下沉,随着“哗”地一声,上游积攒的来水瞬间朝下游冲去。

杨福天告诉记者,在系统设计前期,技术人员收集了什刹海地区8年来的地下管网养护数据,生成数据库,系统通过分析之后为每条管线设计了不同的冲洗方案,“就好像管网有自己的大脑,知道什么时候该冲洗,什么时候该休息。”杨福天说,周边管线来水情况不同,冲洗所用水量的积攒时间有所不同,最长的需要十几个小时,能积攒出150米到200米左右的冲洗距离,如果周边来水量大,几个小时就能实现一次冲洗。冲洗到管线下游的泥沙等杂物,排水工人只需要清淘运走即可。更重要的是,冲洗管网的所有用水都是利用现有的生活污水,而此前全部需要购买中水,并通过水车运送到井口再实现冲洗。“其实生活污水并不算特别脏,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

“现在我们的管网干净多了,要是以前,井盖一打开就一股味儿。”最高兴的是陈晓东,以前每次来前海北沿作业,他的班组至少要来5个人、两辆车,耗时5个晚上才能完成。安装了“神器”之后,只需要1个人和一台电动车,一个月来巡查两次,每次打开井盖查看一下设备,再手动调试一下,10分钟就能搞定了。为何选择什刹海地区作为试点?杨福天说,什刹海地区是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路况狭窄,是管线养护难度较大的地区,“智慧冲洗系统如果能解决难点地区的问题,那么就有推广的意义了”。杨福天说,目前什刹海地区安装了10套智慧冲洗设备,系统还在试用和调试阶段,未来还将继续完善系统,实现更加精准的养护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推广。

【新闻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