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被称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地下“生命线”,也被称为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的“终结者”。2015年以来,荆门中心城区道路提标建设持续推进,180多公里的管廊在地下也随之延伸。与此同时,在荆门市天城地下管廊公司的精心运营管理下,越来越多的管线搬迁入廊,管廊有偿使用费累计已近1000万元。

各路管线一同“入住”

所谓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在地下开辟一个空间,让原来在地上或者空架的电力、通讯、自来水、排水、燃气等各种管线,“住”在一起,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的管廊大致可分为干线管廊、支线管廊、缆线管廊以及管群几个类型,已“入住”的管线类型包括供电、信通、移动、铁通、电信、联通、广电、交警、铁塔、路灯、国防光缆、供水、热力等,管廊总长度有180多公里。

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管线,是如何在同一个地下空间“和平共处”的呢?近日,记者随市天城地下管廊公司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培公大道的地下管廊一探究竟。

培公大道地下管廊属支线管廊,也叫单舱管廊,全长1572米,其入口位于道路绿化带上,从井口垂直下爬约6米,便可到达管廊内部。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管道”不同,地下管廊的截面并非圆形,而是准矩形,管廊内部安静、明亮、有序,两侧管壁上布设了6层支架,各类线缆依托支架“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管廊中部,有足够宽敞的走道,能够容纳2人并排行走。

除此之外,我市在漳河大道、象山大道、泉水大道、荆山大道等建设有双舱的综合管廊,其内部空间更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更强大,这样的综合管廊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的配建率达7.2%。

“地下管廊一次投资、永续利用,一次动土、不复开挖,维护可视,智能管理,随着各路缆线进入管廊,将彻底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弊病。”工作人员介绍。

“全副武装”安全运营

在综合管廊里,防火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行走在管廊内,顶部每隔3米安装有一个挂灯形物件。据了解,这是超细干粉灭火器,发生火情时,会自动喷出消防粉末,隔绝空气,扑灭明火。除此之外,管廊内还设有烟感报警器、每隔150米一个的防火门、探测线缆漏电的温感线以及视频监控等多种设施用于防火。

“实行强、弱电分离也是防火措施之一,我们的巡查人员每个月会定期对所有管廊开展两次安全检查,一周至少两次进管廊,重点检查管线接头处以及线缆老化情况,确保消除隐患。”

同时,管廊位于地下,防水、防渗、防潮等工作也不容忽视。工作人员介绍,管廊管壁建设时采用了防水材料,能很好地阻挡地下水渗透,通风设备用来防潮和防有害气体,万一城市内涝积水倒灌,管廊内排水沟及自动排水设备将发挥作用。

运营管理摸索前行

综合管廊在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史上仍属一个新兴事物,不论是施工建设,还是管理运营,我市一直在摸索、尝试中。

早在2002年,荆门南城区和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新建道路就已同步建设顺路管沟。先后建成白石坡大道、龙井大道、关公大道、荆南大道、交通大道、福耀路等旧管沟,总长度约21公里。2015年以来,我市又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新建管廊、管群措施。为规范管理,2016年11月专门出台了《荆门市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8月和2017年4月,市物价局分别制定出管廊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收费试行标准,为管廊的规范管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作为荆门中心城区地下管廊的融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者,荆门市天城地下管廊公司在管廊建设期间参与规划设计方案审核、施工质量监管,并建立管线入廊沟通协调机制,通过上门走访、召开会议等形式,宣传入廊收费等相关政策精神,协商管线建设方案和统筹分配管廊管位,为管线单位入廊创造便利条件。日常管理中严格推行管线入廊许可制度,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加强管理维护,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管廊维护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我市管廊运营管理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

【新闻来源:荆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