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网、沈报融媒讯(记者张举)11月22日,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工程最后一台盾构机完成掘进任务顺利驶出管廊,这也标志着综合管廊工程全线“洞通”,全面开始全面开始进入管线入廊阶段。
据了解,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是国内十个试点城市里唯一在老城区全线以盾构法修建的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也是国内第一条盾构断面的综合管廊,管廊的建设方式与地铁盾构施工相似,但由于管廊的地下位置比地铁隧道浮土浅,因此施工难度更大,盾构机需长距离在南运河下掘进,还盾构侧穿万泉桥、上跨运营地铁二号线、十号线等均为一级风险源,尤其是双线上跨地铁正在运营的二号线施工,上面6米是路面,下面还有二号线。其周边环境之复杂、施工风险非常高。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各个风险源进行详细调查登记,针对每个风险源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在技术方案层面有效的保障了施工安全。施工方介绍说:“特别是上跨地铁二号线施工过程中,盾构机上部覆土厚度只有6米,在总结之前的施工经验的同时,引入克泥效技术,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有效防止了覆土沉降,同时,运用数字化精准控制盾构掘进参数,保证盾构掘进误差均控制在范围以内。同时,提高监测密度和频率,采用信息化手段指导施工,沿线精准布设监测点,盾构穿越风险源期间,对地面建构筑物实行重点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实时调整盾构掘进参数。截止目前,盾构机已安全、顺利穿越建筑物、河流、干线公路隧道、已运营地铁、桥梁等23处一级风险源、170处二级风险源、105处三级风险源,确保了盾构掘进安全及施工质量。”
为地下管线打造“同一个家”,避免马路单独开挖,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工程,为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给水、中水、供热、天然气等六大类市政配套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目前,正在加紧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分仓工作。负责人介绍说:“管廊工程已经开始进入廊体分仓二次结构施工阶段,目前双线25.2公里的二次分舱结构施工已完成75%,其中文体西路,馨和花园东侧,运河西侧绿地(D1)至泰宸湖畔佳园西南侧,南湖公园东北角(D2)左线完成70%,右线完成85%文艺路,青年公园内(D3)至东宁街,大东区二零二小学对面(D7)左右线二次分舱结构施工已全部完成。与此同时,燃气管线及中水管线已在南运河管廊内部全面铺开,其他管线正积极协调入廊。南运河段地下综合管廊将在今年年底正式进入试运营状态。届时,将有效解决因管道建设引起的重复开挖问题,彻底告别‘马路拉链’的状况,为地下管线找到‘同一个家’,同时将对管网设施的后期维护和检修带来极大便利。
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是采取PPP建设方式。工程西起于和平区南运河文体西路桥北侧绿化带内,东至大东区善邻路和睦公园内。全长约12.6公里。共设置7座盾构井、22座工艺井,管廊的建设方式与地铁施工相似,都是采取盾构机挖掘的方式进行,管廊采用双洞建筑结构,地下盾构管廊开挖直径为6.2米,管廊内径为5.4米。一侧圆形结构的管廊内,分上、下两舱,下半部分布有中水、给水管线,上半部是紧急逃生通道和电力舱。与其平行的另一洞管廊内,则布有供热管、热力舱、天然气舱和紧急逃生通道。这种分舱结构,使入“廊”管线,都“住”在各自不同的“房间”里。既保证了各管线之间互不影响,又方便对管线的统一管理和日常维护。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地下综合管廊,是筑牢城市“里子”的民生工程,对于破解“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保障电力、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市地下综合管廊(南运河段)在建设过程中,将盾构施工特点与管廊内部结构相结合,探索管廊非开挖设计、施工、管线及设备安装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技术,为后续管廊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文章来源:沈阳网】
湖北省武汉市鹦鹉大道619号